福音中的圣母圣心

2021-01-27 09:05   纳爵之盾  阅读量:20678

 

 引言 

 

01

一点澄清

 
玛利亚在教会内的地位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一点可在教会对圣母的敬礼上略见一般。在瞻礼单上,除了天主(耶稣)的瞻礼之外,就属玛利亚的节日最多和最为重要;另外,一年中的5月和10月,一周中的周六都是敬礼圣母的日子;向玛利亚的各种热心敬礼及祈祷更是枚不胜举。
 
玛利亚在信徒们信仰生活中的地位可谓非同一般。而玛利亚之所以享有如此殊荣,首先来源于天主的恩赐,是天主拣选她作为耶稣基督降生成人的母亲,得做天主的母亲;其次圣母又以其特殊方式积极参与了耶稣的救赎计划(自天使报喜到十字架下),享有“襄救赎者”的至高荣誉。有鉴于此,自古以来玛利亚在教会内就超越一切受造物,包括所有天使和圣人之上而独享一份特殊的敬礼,该敬礼素有“超级敬礼”(Hyperdulie)之称(圣多玛斯语)。即便如此,玛利亚依然是一受造物,而非“女神”,且不会取代或减损天主独有的尊位。玛利亚身上所具备的卓越品质以及天主子民对玛利亚的热爱反而成了对天主自己的赞美和光荣。
 
玛利亚永远不会取代天主,但却是天人关系的中介。因此,所有加于玛利亚身上的殊荣实质上都会导向天主,就像我们夸赞一幅画的美妙即是对画家本人的肯定一样。另外,教会也常常在用语上做些区别,就像“超级敬礼”用于玛利亚一样,“朝拜”是天主的专属用语。无论对玛利亚的敬礼多么“超级”,也是属于敬礼的级别,和“朝拜”永远不是一个档次,二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02

圣母圣心敬礼历史浅谈 

 
十七世纪,圣若望·厄德(St. Jean Eudes 1601-1680)推动了耶稣圣心和圣母圣心敬礼,但这敬礼直到十九世纪才普及。
 
十九世纪,教宗比约七世许可部分地区(奥斯定修会和罗马教区)在圣母升天节后的主日庆祝圣母无玷圣心节。后来,比约九世再次重申此决定。

1942年10月31日,教宗比约十二世将圣母圣心节推广至全教会,钦定八月二十二日为圣母圣心瞻礼,就是圣母升天节后第八日。 

1969年,教宗保禄六世在圣母圣心节当天宣布把此节日移到圣神降临后第三周的周六,也就是耶稣圣心瞻礼的次日庆祝。
 
到目前为止,共有三位教宗选择将全世界献于圣母无玷圣心:
 
1、1942年10月31日(圣母在葡萄牙法蒂玛显现二十五周年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教宗比约十二世奉献世界于圣母圣心,为祈求和平。
 
2、1984年3月25日,教宗若望保禄二世访问法蒂玛,并将普世奉献给圣母无玷圣心,再次更新了比约十二世的奉献。
 
3、2013年10月13日,教宗方济各再次将普世献于圣母圣心。

1924年,中国第一届教务(上海)会议闭幕日,与会全体代表将中国奉献于圣母。
 
对圣母圣心的敬礼主要是为了突显圣母超凡而独有的圣徳,以及她对天主和她的圣子耶稣及其门徒们的爱,以此来激发我们对她的学习效法,就像她自己效法了耶稣一样。
 

03

“心”在圣经中的含义

 
“心”一词在圣经出现过上千次(1163),是圣经中比较重要的词汇之一。除了表达人或动物身上最重要的器官之外,心的寓意也很丰富。心是人最内在,最深层的部分,那是只有天主可以视透的地方。(咏7,10a:公义的天主!唯有你洞察肺腑和人心;箴21,2: 人对自己的行为,都自觉正直;但审察人心的,却是上主;耶11,20a: 公平审判和洞察肺腑的万军的上主。)心也是天主最在意的地方。(撒上16,7b:人看外貌,上主却看人心。)
 
心常是爱的象征,因此天主要求人要“全心”地爱他(申6,5)、侍奉他(申10,12c;11,13)、归向他(列下23,25)、亲近他(德6,27)、敬畏他(德7,31)。而心硬常代表爱的匮乏(申15,7),对天主的远离和背叛(依46,12;则3,7)。心也是人信仰生活质量的衡量标准,真正对天主的敬礼应发自内心(若4,24),天主所嫌弃的正是那种不走心的口头敬礼(依29,13),天主所要的悔改是从内心的改变开始(咏51,12;岳2,13;则11,19)。人心更是圣神的住所(格后1,22;罗5,5;迦4,6)。总之,心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人的全部和所有,人心如何,整个人就怎样。
 
 
 

一、天使报喜(路1,26-38)

聆听之心、服从之心

 
天使报喜是天主实施他救赎人类计划的开端,是整个救赎计划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圣史路加特别详尽地记录了这一事件: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发展的过程,还包括其中的诸多细节(奉天主差遣、加里肋亚的、一位童贞女、达味家族)。圣路加以这样的方式特别点出了这一事件在整个救赎事件中的重要地位。天使报喜也被作为一个节日写在了教会的瞻礼单上(3月25日),借以纪念这一关乎人类救恩的历史事件。
 
路加福音所记述的整个事件的焦点是玛利亚这位纳匝肋的童贞女,这是玛利亚第一次在福音中出现,路加似乎有意在强调玛利亚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和这一重要时刻联系在了一起。前面我们说,这也是所有对玛利亚敬礼的缘由,那就是她生育了降生成人的天主,并协助耶稣完成了天父的救世计划。圣伯尔纳多对这一段圣经有一个特别美妙的描述,尤其是对等待玛利亚点头说“是”的那一刻,特别突出了玛利亚参与的重要:时间好像在那一刻静止,亚当、亚巴郎、达味以及全人类、大地和穹苍都在注视着玛利亚的嘴唇,似乎都在说:赶快答应了吧,答应了万物就有救了。
 

01

聆听之心

 
作为主角的玛利亚在整个事件过程中只有两句话,她一直在聆听,是在聆听的状态和过程中,她慢慢明白并接纳了天主的旨意。聆听天主是人进入内心的必要条件,因为聆听天主就是将自己的心靠近天主的心。所以一颗聆听的心是距离天主最近的心,相反的,罪恶使人害怕听见天主的声音,进而躲避天主(参创3,8)。
 
天主对选民的要求首先是聆听:“以色列!你要听……”(申6,3—4),因此申6:4-9被称为犹太人的“信经”而每天诵念。聆听天主是天主对人的第一要求,也是人面对天主的第一反应。大家应该还记得小撒慕尔的故事:“上主,请你发言,你的仆人在此静听”(撒上3,9-10)。在撒慕尔身上,我们懂得了聆听的状态是明白天主旨意的必要准备。耶稣在福音中,也多次说到“有耳朵能听的,听吧”(玛13,23)。那些真正渴望明白耶稣话的人,都有一双会聆听的耳朵。
 
这种聆听的姿态也可以说就是祈祷的状态,聆听是祈祷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最容易和经常被我们所忽略的部分。在我们大部分的祈祷中,我们往往自定义为主角,是我们在念、在说,我们念完了,祈祷就结束了。于是,我们对祈祷的认识就是念经,而念经的意义就是为了尽本分,于是,在这一刻,祈祷就变成了冷冰冰的应付。事实上,在祈祷中最重要的是天主,而不是我们,是首先意识到了他的临在,或者相信他活在我们的祈祷里,我们才开始祈祷;是在这一前提下,祈祷才变成了一种交谈,一种对话。所以,缺少了聆听,祈祷就成了我们个人的自说自话,这样的祈祷最容易沦为机械式。在祈祷中,天主不需要一个复读机或机器人,而需要一个可以和他建立关系的人,因此,我们可以完全相信玛利亚是在一种深沉的祈祷中接受了天主的旨意,而接受一个如此伟大而又奇妙的计划,又怎能缺少了深沉的祈祷?
 
 
就在前不久的5月13日,应教宗方济各的要求,意大利北部一教区将一个方济各修会的圣堂和会院用为第一座敬礼“静默圣母”的朝圣地。朝圣地负责人说:“圣母朝圣地首先是一个静默的地方,与遍布在社会中并主导我们的噪音相抗衡,如同教宗所说的,这也是为了对抗在教会内也有的闲言碎语现象。”这是时代的需要。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人们逐渐失去了安静的能力,不知道该如何让自己静下来,甚至会害怕静下来,一静下来便不知所措,就会更加浮躁。于是便会逃避安静,在这种恶性循环中,心永远是空虚的。
 
静不下来使我们错失了那原本可以填满我们生命所有空虚的圣言。“静默是天主的第一语言”(圣十字若望),不懂得安静的人便不懂得和天主交谈,更无法听到天主的声音。大家应该熟悉厄里亚与天主在曷勒布山上相遇的故事(列上19,11-16):上主不在风暴中,不在地震中,不在烈火中,但当有轻微细弱的风声时,厄里亚知道上主来了。安静是与天主相遇的最佳环境。
 
学会在一天的生活中除了特定的祈祷时间外,也能够找到一些自己可以举心向上的机会,放下手上所从事的工作,让自己的心转向天主,给自己的生活按下暂停键,让自己的心进入与天主同在的永恒中。这一善工可以在一天中多次重复,慢慢锻炼自己,去经验厄玛奴耳的天主,生活的天主,向玛利亚学习,在自己的内心打造一块适宜聆听天主的静土,准备好自己常能高质量地接收到来自天主的信号。
 

02

服从之心

 
“看!上主的婢女”这一句完全道出了玛利亚对天主旨意的绝对服从,承行主旨也成了玛利亚一生最耀眼的圣德。一颗被恩宠充满的心定会是一颗时刻准备承行主旨的心。就像一个奴婢无条件地听从主人的意愿一样,玛利亚欣然接受了天使的报喜,从而促成了天主的计划。正如圣依肋内所说的:“她因服从而成为自己和全人类得救的原因。”[1]这里的服从除了接受天主的计划,还有就是承认天主对完成此事的能力,也就是承认“在天主前没有不可能的事”(37节)。所以,服从又是信德的表现,而信德的服从是我们面对天主该有的姿态。“坚强我们的信德与望德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把‘在天主前没有不可能的事’这个信念,深深地铭刻在我们的心灵上。因为凡信经教我们信的事,无论如何伟大、不可思议,以及超越自然常律的事物,只要我们的理智有了天主全能的意识,自然就毫无疑虑地相信了[2]。”面对这人世间所发生的一切(天灾人祸),唯一可以使我们处事不惊,心平气和的,便是向天主的交付,或者说服从。相信天主总有最好的安排,因为他是站在天主的高度上。
 
“婢女”表达的不仅仅是玛利亚对天主旨意的服从之心,也包含了玛利亚的谦卑。谦卑是服从的必要条件,缺少了谦卑,将不会有服从。是玛利亚的谦卑促成了她对天主旨意的服从。而服从就在于谦卑地承认天主比自己大,天主的意愿和安排高于自己的想法和计划。圣本笃说:“高度的谦卑是不迟延的服从”(会规第五章:论听命),而谦卑的第一级便是敬畏天主(会规第七章:论谦逊)。因此,服从天主是最大的谦卑。
 
 
服从是放下自己所坚持的,然后在信德内去接受,但有时候所坚持的不一定是错误的,所接受的不一定是自己所赞同的。这即是服从可贵的地方,这也是服从离不开谦卑的地方。
 
谦卑与服从是不可分的一对德行。但是玛利亚在谦卑中服从之前,首先是天主自己如此做了。《斐理伯书》对此有一深刻的描写:“你们该怀有基督耶稣所怀有的心情:他虽具有天主的形体,并没有以自己与天主同等,为应当把持不舍的,却使自己空虚,取了奴仆的形体,与人相似,形状也一见如人;他贬抑自己,听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2,5-8)再也没有比取了奴仆形体的耶稣更大的谦卑了,再没有比听命至死的基督更大的服从了。世间所有的谦卑与服从皆是对降生成人和被钉十字架之耶稣基督的效仿。所以,玛利亚的这句话(看,上主的婢女……)像极了耶稣在山园祈祷时所说的“父啊,不要照我的意愿,但照你的话成就吧”,或者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最后一句话“完成了”(这一句包含了耶稣所有对父的服从)。
 
一个人进入救恩的标志就是不断去接受天主的计划,承行他的旨意,让天主在自己内可以自由而绝对地行动。因为救恩就是被天主所同化,逐渐地,我的意愿与天主所愿意的“我的意愿”产生共鸣,我们的心与天主的心灵犀相通,默契无间。不是天主绑架了我的意志,而是我完全地活在了天主内,就是保禄所说的:“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内生活。”(迦2,20)
 
学习玛利亚,在谦卑与信赖中接受天主的旨意,把敬畏天主常放在生命的首位。如此,让天主来成全我们的人生,只有印有天主的生命才会完美,才会丰满。
 
让我们把自己摆放在天主的临在中,把我们的心调成静音模式,用信德去感受祂的鼻息(嘘气)。然后真诚地对他说:我愿意,我愿意放下我自己,我愿意完全属于你,我愿意跟随你,去承行你的旨意。
 
 
 

二、圣母访亲(路1,39-56)

服务之心、赞美之心

 
天使报喜和圣母访亲是一个连贯的整体,不仅仅在于故事发生的顺序上,更在于故事的内在逻辑。
 
天使在向玛利亚报喜时为了证实“在天主前没有不可能的事”,便向玛利亚启示了依撒伯尔老龄怀孕的事,天使并没有要求玛利亚去拜访她的表姐,但玛利亚却从天使的话中听出了依撒伯尔的需要。一颗会聆听、愿服从的心常是一颗服务的心。
 
福音说:“玛利亚就在那几日起身,急速往山区去”(39节),玛利亚没有过多停留,迫不及待要给老年有孕的表姐予贴心的服务。福音强调说:“玛利亚同依撒伯尔住了三个月左右,就回本家去了”(56节)。玛利亚是在依撒伯尔有孕六个月后得到了天使的启示,再加上三个月的服侍,意思是玛利亚是在表姐依撒伯尔生产以后才离开的,而那时玛利亚自己也已有孕三个月了。
 

03

服务之心

 
服务他人是耶稣教导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耶稣也把自己定位成“服侍人的”,而非“受人服侍者”(参谷10,45)。他在最后晚餐中为门徒们洗脚的行为也成了后世门徒们彼此服侍的标志性行为(若13,1-17)。耶稣也多次强调为门徒中最小一个的服侍便是对基督自身的服侍(参玛25,40)。圣若望把天主定义为爱(若壹4,16),任何爱德的行为便是天主的和为了天主的行为。圣保禄也把爱德行为列为三超德中最大的德行(参格前13,1-13)。圣十字若望更说爱德是天主审判我们的唯一标准。
 
 
玛利亚与依撒伯尔相遇的整个过程是在一个相当喜乐和温馨的过程中进行的。相遇是一件喜人的事情,信仰是一个与天主相遇的过程,救恩便是这一相遇的果实。而这一过程和果实都源于天主自己,是天主促成了这样的相遇,也是天主带给我们救恩。基督徒要为天主与人的相遇忠诚服务,所以教会(基督徒)要不断地走出去,去与这个世界相遇。首先从我们周边的世界开始,把我们所遇见的天主介绍于人,把我们所获得的救恩分施于人。
 
玛利亚告诉我们,这即是基督徒可以给这个世界提供的服务,那就是使他人认识天主,接受他的救恩。但是要小心,我们不可以把我们的爱德工作定义为慈善事业,爱心只是方式,“推销天主”才是目的。任何一个爱德服务就是把天主带给他人,就是在帮助他人看到天主的临在,或者说就是使天主在那一刻、那个地方、那个人面前“赤裸裸”地、显明地临现。我们总不应忘记爱德的此一神效。玛利亚此次访亲的行为便是这样的一次爱德服务行为,她不仅仅给依撒伯尔提供了周到的服务,更把天主的救恩带给了她们全家。爱德来自于天主,又将人导向天主。
 
当然,这样的爱德服务不只限于教外人,在我们的信仰团体内,或者我们的家人中,依然是需要的。保禄就曾如此提醒我们:“我们行善不要厌倦;如果不松懈,到了适当的时节,必可收获。所以,我们一有机会,就应向众人行善,尤其应向有同样信德的家人。”(迦6,9-10)因此,我们不要一说到爱德服务,就只想到那些外教人、那些穷人、病人,进而冷落了我们的信仰团体、我们的家人。有时候,我们甚至会认为后者不是我们爱的对象。爱德服务就是照顾到外面有需要的,还要惦记着我们身边的。
 
学习玛利亚,常以爱天主的心去服务他人,也常以一颗敏感的心去发现、把握一些爱德的机会。让爱德服务提升我们信仰的高度和纯度。

 

02

赞美之心

 
无论是玛利亚还是依撒伯尔,在圣神的驱使下都成了天主救赎工程的赞美者。整个相遇的过程就是依撒伯尔和玛利亚表达对天主赞美感谢的过程,是对天主的伟大和光荣的一次合唱。先是依撒伯尔,再是玛利亚,她们各自述说着天主在她们身上所行的大事,整个事件的焦点也放于其上,两人相处的三个月生活只是一笔带过。
 
依撒伯尔赞美的重点放在玛利亚身上,她成了敬礼圣母的第一人,她的这些赞美之言也被编写在了圣母经里。在她的赞词中提到了玛利亚受赞美的原因---- “你的胎儿”和“吾主的母亲”,也算是应了那句话:母因子贵。
 
玛利亚的赞美包括了天主在自己身上以及为整个民族所有的恩惠。玛利亚对天主的赞美也成了教会自己的祈祷,在每天的晚祷中,教会和玛利亚一起颂扬天主的仁慈。
 
玛利亚和依撒伯尔在这一刻邀请我们每一位向天主呈上我们的赞美和感谢,但是赞美感谢天主却是今日的我们所缺少的信仰态度。不知满足、不断索取的今日世界使我们错误地以为生活便是拥有,祈祷就是要,就是求。生命缺少了赞美和感谢,就会变得枯燥乏味、压力山大,没有了赞美和感谢,我们也就不会感受到天主在我们生命中所行的“大事”。太多的时候,我们就是那九个被耶稣治愈的麻风病人(路17:11-19),不懂得赞美与感谢使我们多次错失了与天主深切相遇的机会。
 
 
弥撒又被称为“感恩祭”和“赞颂之祭”。这两个名称也突出了我们参与弥撒时当怀有的心情:感恩和赞颂。因此我们每一次参与弥撒,都是在向天主表达一种感谢和赞颂之情。
 
赞美的祈祷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不为什么的赞美,没有原因的感谢。或更好地说,是不为天主的某个作为而感谢,只是因为天主本身而赞美他。赞颂的祈祷是完全无私的祈祷,专注在天主身上,超过他所做的一切,为了天主本身的缘故而赞颂他,光荣他,纯粹因为“他是”天主(教理2649)。
 
学习玛利亚,让赞美主感谢主常存于心、言于口,为生命中的一切感谢赞美天主,用自己整个的生活谱写属于自己的“谢主曲”。
 
想一想,我们可以为堂区做哪些服务?我们身边有谁最近不进堂了?信仰上遇到困难了?我们要学习玛利亚,急速动身,行动起来。
 
现在,寻找生命中一件可以让你赞美天主的“大事”,跪下来,认真地向天主表达你的感恩之情。或者就让自己单纯地跟天主说一声:谢谢!我赞美你,因为你是我的天主。

 

三、十二龄讲道(路2,41-52)

渴慕之心

 
福音开始的“每年”和“惯例”表明了圣家是一个“遵纪守法”的家庭,这种忠于天主法律的生活也表达着他们对天主的渴望。渴慕天主即在于活出符合天主心意的生活这邀请我们不应消极地看待天主的诫命,因为那不是束缚或捆绑,而是我们了解天主心意的依据。我们知道,当我们遵照天主的诫命去生活的时候,我们就活出了天主的旨意;相反的,那就是伤天害理。
 
圣母和圣若瑟对天主的渴慕还体现在他们在丢失耶稣后的反应和表现上。福音没有描述他们当时的状态,但从他们不停歇地在亲戚朋友中三天的寻找,以及找到后玛利亚略带责怪的话语中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到他们的心情。这种心情使得他们对耶稣的渴慕之情表露无遗----渴慕天主就是不断地寻找天主。
 
二圣焦灼的心情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感同身受,他们三天之久苦苦寻找耶稣的样子岂不也应该成为我们渴慕天主、寻求天主的榜样,特别是我们每次犯罪失去与天主的联系时的榜样吗?我们有努力寻求天主的本分,绝对不可以停止对天主的渴慕,我们总不能满足于对天主粗浅的认识,却要借深沉的祈祷,深入与天主的内在关系。因为我们的心受造就是为了天主,哪一天不能把他寻获,它将永不得安息(圣奥斯定)。
 
所以,地狱最大的苦就在于我们永远地活在与主隔绝之中,且这种煎熬是永无期限的,因此,我们也说地狱是绝望之地。每一次犯罪就是将我们的心置于这种水深火热之中。失去了对天主的渴慕,就会被私欲偏情所迷惑,所奴役。
 
福音给我们指出,圣殿是寻获天主的最佳场地。寻找天主要去天主临在的地方,这些地方我们也都熟悉:圣事(尤其是感恩圣事与和好圣事)、读经和祈祷。这些都是我们经验天主临在的地方。
 
“你们不知道我必须在我父亲那里吗?”。抛开各种人情世故,耶稣在有意强调天主大于一切,人首先应当渴望和追求的就是天主。所以,耶稣的话也一定使玛利亚再次想起她起初回答天使的话:“看,上主的婢女,愿照你的话成就吧。”(路 1:38)而天主对以色列子民的要求恰恰就是:“你当全心、全灵、全力,爱上主你的天主”(申6:5)。
 
整个救恩史就是天主在不断提醒犹太人:无论灾难、战争,还是充军流亡,皆取决于他们与天主的关系。用耶稣的话说:“这是第一条诫命”。犹太人的经验为今天的我们是前车之鉴,我们要引以为戒。然而,现如今普遍存在于信徒生活中的“信仰冷漠主义”对信仰不闻不问,毫无兴趣可言,成了当下信仰最大的危机。在此背景下,天主也成了一个久远的童年记忆。
 
 
切记:当我们拿天主当回事儿,按照天主的诫命去生活的时候,才是活出我们生命尊严的时候。每一次我们觉得自己活得不再像个人,那一定是我们远离了生命的本源——天主。远离天主的原因就是缺少了对他的渴慕,天主不再对我有吸引力了,人离开了天主将不是一个完整的人。
 
学习玛利亚,借助那些好的习惯,激起自己对天主持久的渴慕,常常勉励自己在生活的抉择中将天主置于首位,不让世物的繁杂模糊了生命的终向。
 
想想,在我的生命中,有哪些人、地、事物妨碍我走近天主?又是什么占据了我寻求天主的心?我应当如何激起对天主的渴望?我们是否还有这样的“每年”和“惯例”?以及一些信仰上的好习惯(每天的早、晚课、玫瑰经、每周的朝拜圣体、看望病、老人,每年的避静、朝圣)?

 

四、加纳婚宴(若2,1-11)

祈祷之心、信赖之心

 
加纳婚宴是若望福音所记耶稣的首次公开活动,婚宴中变水为酒的奇迹也是若望所记的第一个奇迹。这一奇迹特别突显了玛利亚在耶稣救赎工程中的重要性,以及教会敬礼玛利亚的意义之所在。福音中的玛利亚是以耶稣母亲的身份出现的,而不是以她的本名玛利亚。若望似乎有意在强调玛利亚的这一角色----她是玛利亚,她更是救世主耶稣的母亲。而这一身份代表着她在耶稣救赎工程中的地位。耶稣第一次彰显他救赎能力的时候(奇迹就是天主的救赎)玛利亚就在现场,玛利亚的临在使得她似乎成了这一奇迹中最关键的人物。
 

01

祈祷之心

 
福音多次记载耶稣独自祈祷,特别是在路加福音中,但关于玛利亚祈祷的记述却不多见。唯一一次比较明显的地方就是在耶稣升天后,应耶稣要求,宗徒们回到晚餐厅与其他门徒以及耶稣的母亲玛利亚同心合意地祈祷,等候圣神的降临(参宗1:14)。在这第一次等候圣神降临的敬礼中,玛利亚的祈祷形象也成了日后她陪伴教会最美的样子。其余两次只提到玛利亚把这一切事都默存心中,反复思想(路2:19;51b),这两次都是面对降生成人的天主奥迹玛利亚所有的同一反应。
 
一方面,祈祷就是对天主反复的思想;另一方面,祈祷是认识天主的一把钥匙。这里的认识不仅表示明白、了解天主是一个怎样的天主,也代表在信德内接纳这一天主。祈祷可以帮助我们去认识天主的旨意,也帮助我们去接受它。
 
“他们没有酒了”。俗话说无酒不成宴,无汤不成席。酒对于婚宴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要素。或许不是玛利亚首先发现了这个问题,但却是玛利亚第一个把这一重要情况告诉了耶稣。这就是一颗母亲的心,她常在关注着他人的需要。这一刻玛利亚似乎成了婚宴的司席,操心着整个事件的节奏。玛利亚也是我们生命的“司席”。这位耶稣的母亲同样也在关注着我们生命的需要,她知道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缺少的又是什么,她更会把我们没有“酒”的状况反馈给耶稣。我们也要常常记得,在我们的信仰生活中有这样一位母亲时刻在为我们操心,让我们学会不断转向她。
 
“他们没有酒了”,这一句同时也是玛利亚的一个祈祷,她只把当下的困境呈现给耶稣而没有再说其它,但她却深信耶稣明白她的意思,并会伸手相助。玛利亚的祈祷为我们也是一个启发:信赖的祈祷在于把我们的需要的说给天主听,其余的就听任祂的安排。
 
 
耶稣说外邦人以为祈祷就是多言,因此便唠唠叨叨,而基督徒的祈祷却是信赖和交托。任何一个祈祷都会得到天主的俯允,或以这种方式,或以那种方式;或是今天,或是明天。只是我们不可以祈祷“绑架”天主(我求了这个,天主就得给我这个),而是学会在信赖中等待天主时辰的到来。玛利亚如此有力的转祷也邀请我们不断地求助于她的代祷。她看到了我们平淡如水的生活,也一定会转求她的爱子给我们的生命注入滋味。而祈祷本身就是变水为酒的“石缸”,只要不放弃祈祷,我们的生活就永远不会失去神性的味道。
 
学习玛利亚在祈祷中,不断将自己和他人的需要说给耶稣听。
 

02

信赖之心

 
“他无论吩咐你们什么,你们就做什么”,耶稣的回答近乎否定(这与我和你有什么关系?),但却丝毫没有影响玛利亚的信赖。信德使玛利亚深谙耶稣的内心,所以她转身向仆役们表达了她对耶稣的信心。就像圣奥斯定所说,玛利亚在身体上怀孕耶稣之前已在信德内怀孕了他。就像圣周六那天一样,全世界都否定了耶稣,玛利亚却以同样的信德保存了唯一的希望,像一盏灯在漆黑一团的绝望世界里闪耀。这一次也是一样,首先是玛利亚相信了,她才会邀请仆役们表达同样的信心。
 
“你们把缸灌满水吧”,是玛利亚的信德提前启动了耶稣的“时刻”。不由地让我们想起耶稣的那句话:“假如你们有像芥子那么大的信德,你们向这座山说:从这边移到那边去!它必会移过去的”(玛17:20)。
 
玛利亚以她对耶稣的信赖邀请我们怀着同样的信心去相信。玛利亚的信德激发了门徒们的信德,信赖就在于“他无论吩咐你们什么,你们就做什么”。这里的信赖包含了对天主所吩咐的一切坚信不疑,还包括按照天主所要求的方式去实行。
 
我们在各自的生命中都会经历到来自耶稣看似的否定,这往往会造成对我们信德的考验。面对生命的山重水复,信赖天主便是我们的柳暗花明(亚巴郎和约伯的故事)。天主永远不会让我们失望,我们的信德有多大,天主就可以给我们成就多大的事。还记得耶稣每次行奇迹时的那句话吗:“你的信德救了你”(谷10:52),“照你们的信德,给你们成就吧!”(玛9:29)。所以经上说:“那信了由上主传于她的话必要完成的,是有福的”(路1:45)。选择信赖天主,是基督徒的幸福。
 
学习玛利亚,无论天主吩咐我们什么,就做什么,而且能信心满满地去做。
 
反思:最近一段时间里,我的祈祷做的怎么样?并祈祷天主帮助我们在绝望中依然怀着希望去信赖他。

 

五、十字架下(若19,25-27)

救赎之心

 
身悬十字架上的时刻是耶稣救恩的巅峰时刻,他因此苦架救赎了普世。玛利亚在十字架下的侍立也成了她参与基督救赎奥迹的高光时刻,也是西默盎所预言的利剑刺透心灵(路2:35)的苦难时刻。利亚在十字架下的侍立代表着她对天主旨意的接纳,或许还有天使报喜时的不解,但仍具备那一刻对天主的信赖。面对爱子的苦难,十字架下的玛利亚依旧重复着她领报时的那句话:“我是上主的婢女,愿照你的话成就于我吧”。若望特别用“站着”一词来形容十字架下的玛利亚,这一姿态是玛利亚因着望德而坚强的写照,或者说,玛利亚之所以没有被十字架击倒,正是因着她对耶稣复活的希望。耶稣关于自己所说过的苦难、死亡和复活的预言,玛利亚也将其“默存心中,反复思想”。
 
玛利亚在十字架旁侍立的形象也成了门徒参与耶稣苦难的榜样。我们参与的方式就是不断地向我们的近人见证基督十字架的救赎。因此,我们每一位都成了十字架下的母亲,接受耶稣的委托去“孕育”更多的门徒,不断地将这份永恒的生命带给人。这份委托也就成了一个使命、一个派遣,我们都被邀请“在我的肉身上,为基督的身体——教会,补充基督的苦难所欠缺的”(哥1:24),也就是将因着基督的苦架所获得的这份救恩带给我们周边的人们,我们每一个人对他人的得救都负有责任。
 
教宗保禄六世说教会的存在即为了福传。圣教宗曾将福传作为衡量一个信仰团体活力的标准,我们也完全可以将这一标准用于每一个信徒个体。也就是说,我们对他人救恩的关心程度和行动力度反映着我们灵性生命力的强弱。一个敢于活出自己信仰的基督徒才是一个拥有成熟信仰的基督徒。
 
玛利亚在十字架旁侍立的形象成了基督门徒拥抱苦难的榜样。自基督开始,十字架不再仅是一种刑具,而成了救恩的标记,因此,耶稣曾要求跟随他的人要天天背着自己的十字架来跟随他(参路9:23)。
 
 
十字架是天主拥有我们的记号,“痛苦比其他一切更能为改变人灵的聖宠铺路”(若望保禄二世《论得救恩的痛苦》27号),痛苦更是净化心灵的一剂良药。这时我们每一位都成了十字架下的若望,邀请玛利亚进入我们的生命,特别是在艰难时刻让这位母亲教给我们如何将痛苦的奥迹默存心中,反复思想,不断地将我们的痛苦结合基督的十字架。因为只有这样才会产生救赎的“化学反应”(痛苦不再只是痛苦,而是我们分享耶稣十字架救恩的资本)。
 
痛苦的救恩意义也是我们基督徒可以喜乐地面对十字架的唯一理由。这不是对痛苦的美化以及自我安慰和麻痹,我们更不能在痛苦中自我摧残。十字架是天主关于痛苦的最后解答:基督的十字架并无意消除人类的痛苦,而是要赋予它更积极的意义。就像若望保禄二世教宗在《论得救恩的痛苦》中所说的:“基督借痛苦带来救赎,他也将人类的痛苦提升到救赎的层次。为此,每个人在他的痛苦中,也可以成为分享基督的救赎的人”(19号)。但对此解答的理解和接纳却需要一段很长,甚至艰难的过程。
 
愿玛利亚为我们求得这份刚强,教给我们在十字架面前有能力选择侍立,帮助我们接受生命中的每一个十字架。也使我们常能活出十字架的救赎恩效,也就是不断地悔改,不断地死于旧我,生活于基督,使天主肖像的光辉在人前闪耀。
 
在这一刻,让我们注视着苦像,对十字架上的耶稣说声谢谢,也把我们身上的某一个软弱放在他面前,请他治愈,再把我们所认识的某一个教外人或已经远离天主的人交托给耶稣,并为他虔诚祈祷。

 

结论

 将心比心、心心相印 

 
玛利亚被尊称为“教会的典型”,是“教会最崇高、最卓越的成员”。我们需要不断地从她身上学习如何成为耶稣的门徒,像圣母一样,保持着对天主旨意的开放,常常将天主置于我们生命的首位;像圣母一样,在喜乐中不断发现天主在我们生命中所行的那些大事,怀着感恩的心赞美他的伟大;像圣母一样,在信赖中把我们的整个生命交托给天主,承认他是我们生命的主宰者,他既可以将我们的生命变水为酒,也可以化险为夷;像圣母一样,常能找到服务耶稣最小兄弟的爱德机会,使天主借着我们的善言善行被世界熟知;像圣母一样,不断地将耶稣十字架的果实分施予人,也帮助更多的人认识并亲近十字架上的耶稣。
 
就像玛利亚陪伴了当年的耶稣和初期的教会一样,今天这位母亲依然陪伴照顾着她的每一个儿女,也让我们不断借着玛利亚走向基督。

 

注释:

 


[1]《天主教教理》494。

[2]《罗马教理》1,2,13。参阅《天主教教理》274。

 

 

已有0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