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年常年期第二十六主日弥撒读经解析(神父讲道参考)

2023-09-26 15:54     阅读量:5544

甲年常年期第二十六主日弥撒读经解析(神父讲道参考)

 放弃才能获得

 

       有些人并未明白别人的意思就以「是」来回应别人所说的话,但也有些人是怀着真诚的心,向别人说「不」,因为他们并未相信,且想多些了解别人所说的一切。他的「不」是有礼貌的回答,他们想请求解释,并希望可以将事情看得更清楚与透彻。如果谁在天主前迅速回答「是」,这样的人也许还没有明白天主是谁,不知道天主的想法和建议。

       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有能力创造财富的人总是受到尊重。虽然老年人、病人、残疾人士也受到尊重,但是他们的内心却时常感到自己是负担,对于他们所存在的价值与贡献往往欠缺考虑;没有意识到他们对社会的重要性,他们曾经做过的贡献,使社会可以更符合人性。通常人只奖励具有效率及能干的人,尊重靠自己能力成功的人士,以报酬给工人;而天主却从最低微的人开始,特别怜爱他们,并帮助他们。这些都是天主白白的恩赐。

       上星期日的福音使人感到惊讶,也许在这个星期,我们反思了那个主人言行的不一致,他给最后工作的与最先来工作的人一样工资。要人放弃「赏善罚恶」 的宗教思想,相信天主对我们的爱是白白的恩赐,这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今天的读经可以回答这样的异议:「你们或说:上主的作法不公平!以色列家族,请听我说:是我的作法不公平吗﹖岂不是你们的作法不公平」(则18:25 )﹖

       对天主说「是」,意味着要放弃自己的思想与意志,并接受天主的思想。天主使如飢似渴的人得到温饱,却没有使富有的人得到满足(路1:53)。天主从高位上推下权贵,却高举弱小卑微(路1:52)。他没有奖赏自以为正义的人,却使受人轻视的弱小者、税吏与娼妓先进入天国(玛21:13)。只有甘居末位,自认是罪人,并感觉需要天主助佑的人,才能体会被救赎的喜悦。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样的讯息,让我们重复以下的话:

天主向谦卑、穷苦与罪人显示救恩的道路。

 

读经一:则18:25-28 

       被充军到巴比伦的人终日谈论的是甚么?无非就是他们所住的城市怎样被毁灭,谁应该对这场灾难负责等的话题。他们搅尽脑汁,但总是有着同样的结论:。别人犯罪,而我们却是受害者;我们的祖先们犯了罪,而我们现在却承受着后果。就象是因果报应一样,总是在重复一句谚语:「祖先吃了酸葡萄,而子孙的牙酸倒」(则18:2)。

     他们对未来的预测是昏暗的。他们远离耶路撒冷,没有圣殿、也不能在圣殿里向天主祈求宽恕及及献上赎罪祭。故此他们觉得一切都被毁灭,没有任何希望了。

       在被充军的人中,也有厄则克耳先知。他反对人们的这种思想。他说:真的,罪过的后果不单对犯罪的人,也会影响无辜的,甚至影响后代的人。但这种影响并不是无可避免的命运。只要每人对过去的历史有一个明确的悔改,斩断这种犯罪的倾向,罪恶后果的锁鍊也可以被斩断。谁如果犯了罪,做了错误的事,不能归罪于自己的父母,这种责任是不能掩饰与转移的。 「是因为他所行的恶而丧亡」(26节)。

    要从罪恶中解救出来并不能通过一些礼仪行动。重复地说是无用的:「目前我们没有元首,没有先知,没有领袖,没有全燔祭,没有祭祀,没有供物,没有馨香祭,没有地方可以给你荐新,好蒙受你的仁爱」(达3:38)。只有悔改才可以改变罪恶带来的悲剧:「若恶人远离他所行的恶事,而遵行法律和正义,必能保全自己的生命」(27节)。

       厄则克耳先知所带来的讯息是安慰人心的:人对天主说「不」孕育着很多的事情,但不是最后的结局,也不是​​最后的话。在任何一个时刻都有可能改变成为「是」:「因为他考虑之后,离弃了所行的一切恶事,他必生存,不至丧亡」(28节)。

 

读经二:斐2:1-11

       保禄为斐理伯的基督徒团体感到非常自豪,因为他们很虔诚。然而,就像我们今天一样,会引起其他基督徒团体的嫉妒。在斐理伯的基督徒团体中,有人想引起别人的注意,将焦点放在自己身上,想成为团体的主人,并将自己的意志加于团体内。保禄面对这种情况,在他书信的第一部分,真诚地叮嘱他们:「你们就应彼此意见一致,同气相爱,同心合意,思念同样的事,以满全我的喜乐。不论做什么,不从私见,也不求虚荣,只存心谦下,彼此该想自己不如人;各人不可只顾自己的事,也该顾及别人的事」(斐2:2-4)。

       保禄用基督的例子,是为了使他们能够从内心反省自己的行为。这首对基督的赞美诗,在初期的很多基督徒团体中已存在。

       赞美诗用了两部份的环节叙述耶稣的故事。

基督在降生成人前就已存在:祂降生成人是为了空虚自己,这样便可以使自己的天主性与人性相结合,并可以经历人的死亡。基督,因着自己的人性,并不失落自己的天主性,祂的人性并不是一件遮蔽天主性的外衣。这样才能更好地相似我们:祂和我们一样软弱、无知、脆弱、欲望,以及我们的心情和存在的条件。在人的眼中受到鄙视,成了一个卑微的人,最后成了一个为人受罪的人,最后在屈辱和羞愧中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但是十字架并不是祂生命的最后旅程和结局。 

       这段赞美诗的第二部分(9-11节),是对基督被高举的赞美,天父使祂从死者中复活,成为每人的典范,并将管理世界的权柄交给了衪,整个人类只有在祂内才能合而为一。在这个时刻,透过基督,天父的计划圆满实现。

 

福音:玛21:28-32

       天主对以色列子民所许诺的福地,不仅是流奶流蜜的地方,也是充满多种生命果实。如:水果、橄榄、葡萄的地方(申8:610)。「你们必要互相邀请自己的邻里,到葡萄树和无花果树下」(匝3:10)。这是每个以色列人的梦想。1

       在一个充满机械化年代如我们今天一样,人们通常关注的只是出产的数量与商业价值。若要说主人与葡萄园之间有爱的关系,听起来有些幼稚与荒谬;但是在以色列却不是这样。有一些描写主人与葡萄园关系的诗歌,描述农民怀着激动与温柔的心情爱护自己的葡萄园,主人将自己的葡萄园当成自己所爱的人。一些诗歌经常颂扬这样的爱情,而天主与自己子民的关系也被描述成这样(依5:1-7):「以色列是天主心爱的葡萄园。到那一天,你们要唱那《可爱的葡萄园》歌:我,上主,亲自作它的护守者,时加灌溉;我要日夜护守,免得受人侵害」(依27:2-3)。

       耶稣也很多次重复这样的图像:他讲了在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工人应邀到葡萄园工作(玛20:1-5),那些恶仆们不愿意交租而将主人的儿子杀害(玛21:33-40),耶稣特别介绍自己就是真葡萄树(若15:1-8)。

       今日的福音为我们介绍了三位人物:父亲与他的两个儿子。

       耶稣的听众迅速明白这位父亲就是代表天主,但是感到不明白的是,天主却有两个儿子。实际上天主的儿子只有一个,就是以色列。藉着欧瑟亚先知的宣讲,天主这样说:「当以色列尚在童年时,我就爱了他;从在埃及时,我就召叫他为我的儿子」(欧11:1)。在法郎面前,天主说:「以色列是我的长子」(出4:22)。经上也这样记载:「只有犹太人才是至高天主的儿子」(厄8:12)。「他们的确是我的百姓,不行虚伪的子民」(依63:8)。以色列子民如果听到天主说有两个儿子,他们会感到困惑的。但这只是开始,比喻接下来的部分还有很多挑战的地方。

       当父亲要求长子去葡萄园工作时,长子热忱地、已准备地回答:「是」。(这相当于说:主,有我在,不要派遣别人,有我足够了);「但是却没有去」(29节)。他没有去,并不是因为不感兴趣或被朋友的计划所引诱而改变了想法;而是因为当他说「是,我愿意」的时候,并没有与父亲所派给他的任何计划配合,只是一句空口讲白话。

       这里想起了耶稣的另外一句话:「不是凡向我说『主啊!主啊!』的人,就能进入天国;而是那承行我在天之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天国」(玛7:21)。

       这个大儿子明显是代表以色列。关于他们,梅瑟这样说:「那不堪称为子女的,自趋堕落,背叛了他,实在是个邪恶败坏的世代!说我要掩面不顾他们,要看他们的结局如何;这实在是败坏的一代,毫无信实的子女」(申32:520)。然而,不是所有的以色列子民都是这样,而那些对天主的盟约与许诺只是用言语,然后用外在的礼仪形式去回应的人,那些外在的礼仪没有任何价值,他们认为向上主奉献祭献、赎罪祭与祈祷,便能与上主获得同等的赞颂。这样的敬礼在耶稣的时代是由在圣殿中的司祭和贵族们所做的。他们并不想结出天主所愿意的果实:「万军上主的葡萄园就是以色列家,而犹大人即是他钟爱的幼苗。他原希望正义,看,竟是流血;他原希望公平,看,却是冤声」(依5:7!「他们的敬礼徒有外表,而没有果实」(玛21:18-22)。

       这个比喻给人的挑战还没有结束。父亲也要第二个儿去葡萄园工作。第二个儿子的答覆是:我不愿意去。然后后悔了,结果去了(30节)。

       这是暗示因为外邦人受到以色列人的轻视,现在被提升到儿子的地位。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好像并没有做太多与天主的旨意相配合的事情,现在却比以色列人提前进入天国。当玛窦写这段福音的时候,已大概是耶稣死而复活、升天后五十年了。先知们的宣讲也实现了:就是基督徒团体就是由那些外邦人所组成的,而同时大部分亚巴郎的后裔,却没有承认耶稣是默西亚,还没有进入上主的葡萄园内。

       这样的发现也可能带来危险的暗示,认为这个比喻中的两个儿子都是历史人物,对现在的我们没有任何意义。基督徒将是「第三个儿子」,就是对父亲说「是」并承行父亲旨意的人。他们自称有一个明确的信仰及没有神学错误。 他们承诺遵守诫命和训诫,用歌咏及祈祷赞美上主。

       现在让我们问问自己,我们每日生活的切入点是什么?(去,今天你到我的葡萄园工作吧!)我们每天习惯的生活方式、我们的立场、每日生活的礼仪对我们有甚么影响?我们是否已结束仇恨,战争,虐待?当我们宣称自己为基督徒的身份时,难道我们不容易放弃自己陷入妥协的生活吗?难道我们不会常按世界的标准行事而讨人好感吗?难道我们不会在不公义、不平等及种族歧视下生活吗?

第三个儿子存在,但我们不是这个儿子。保禄这样写:只有天主的儿子耶稣基督,「并不是『是』而又『非』的,在他只有一个『是』(格后2:19)。耶稣是唯一常对天主说「是」的儿子:「父啊,你原来喜欢这样」(玛11:26)。

    这个比喻的结束部分(31-32节)也许就是耶稣给人带来很大挑战的部分:「税吏和娼妓要在你们以先进入天国」。他所用的动词是现在式,这是事实:那些税吏和娼妓,是大家所公认的罪人,他们并没有什么可以用来遮挡的宗教借口,并没有装模作样,因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是所有人都看到的,他们自己也很清楚,而他们却比那些自认为正义的人更获得天主的同情,在天主前获得更多的怜悯。反之,那些自认为时刻实践各种宗教敬礼,比别人更忠信于上主的法利塞人,正在一步一步地远离上主的葡萄园;与别人相比,他们离上主的葡萄园更远。

       税吏与娼妓自觉离上主很远,并没有承行上主的旨意。他们明白自己在上主面前说「不」,他们不想自欺欺人;他们的良知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没有实践真正的宗教敬礼,没有实践由经师和法利塞人所定的诫命与规矩,没有什么可以与别人相比的。他们自觉是罪人、在精神上贫困的人、有需要的罪人、软弱的人,因此他们就是首先接受天主为他们带来的恩宠。

       另一个兄弟,当他放弃自认为正义,放弃自以为做了善事的骄傲,认识到自己的虚伪和厌恶自己的经历,他就可以进入葡萄园。只有放弃了自认为可以由「是」的说话所带来的确定性,才能感觉到天主白白的爱所带来的救恩而喜乐。

 

已有0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