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行礼仪的艺术
2020-11-15 14:31 纳爵之盾 阅读量:9336前 言
举行礼仪艺术的范围
01【人】
所谓人,包括举祭的人----主教、司铎、执事、信友、辅礼人员以及祭衣室管理员(Sacristan)等。
首先是圣职人员。教宗说“领受过圣秩圣事的人就必须负起正确执行庆祝的艺术或举行礼仪艺术的特殊责任”。(39号)
因此,无论主教或是神父,在举行礼仪时的一举一动都要表达神圣及视觉的美感,这包括祭服、手势、动作、声调、语速以及他本人形象等等。
一位主教若不在授予司铎圣秩前排练礼节,那么,礼仪就不可思议了。本人曾听到这样的笑话:“主教,明天祝圣神父,我们得排一下礼节,要不然明天会很乱。”主教回答说:“没事,乱不到哪里去。只要辅祭不要跑到圣所外去,就不会乱。”
同样,我们能想像一个不修边幅、不穿祭衣,穿短裤、趿拖鞋举行圣祭的司铎吗?能想像一个划十字圣号如同赶苍蝇,降福教友如同切蛋糕一样的动作的司铎吗?我们不能想像一个娘娘腔、语速过快、咬字不清晰、伸手如同投降姿势的牧者;也不能想像左手拿着《感恩祭典》,右手伸手念祷文的神父,以及在弥撒中集体拿手机诵念日课的牧者;更不能想像一个使用肮脏、破旧不堪的祭服、长白衣等举祭的神父。
若如此,礼仪还是艺术吗?还能彰显礼仪的神圣及美感,呈现天国礼仪之美吗?如果牧者根本不知道当日做平日弥撒还是圣人纪念日弥撒等,也找不到主祭祷文,那么,举行礼仪的艺术在哪里呢?一个在感恩经中随意增添经文的主祭,又怎么带领信友遵从教会的教导呢?
因此,教宗呼吁:“我要求主教们要尽一切力量,使在他座堂举行的礼仪,都完全合乎庆祝的艺术,而成为整个教区的模范。”(同上)
其次是信友。信友在礼仪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没有信友参与的礼仪并不完美,就不是“整个基督”(Christus Totus)。
“我们不应相信基督是在头里而不在身体里,我们应该相信他是全部,在头里也在身体里。”(同上,36号) “在圣事庆典中,全体会众都是‘礼仪执行者’,各人按自己的职务行事,但都在‘圣神的合一’之中,而圣神在众人内工作。‘在礼仪庆典中,无论是神职人员或信友,每人按照仪式的性质和礼仪的原则,完成属于自己的职务,只做自己的一份,且要作得齐全。’”(《天主教教理》第1144条)
“举行庆典的会众,是受过洗礼者的团体,他们‘借着重生及圣神的傅油,被祝圣为属神的圣殿及神圣的司祭,为能奉献属神的祭品’。这‘普通司祭职’是属于基督唯一大司祭的职务,由基督的全部肢体所分享。慈母教会切愿引导所有信友,完整地、有意识地、主动地参与礼仪庆典,因为这是礼仪本质的要求,也是基督信众借圣洗而获得的权利和义务,他们是‘特选的种族、王家的司祭、圣洁的国民、属於主的民族’ (伯前2:9)。” (同上1141)
因此,参与礼仪的信友的举止行动、投入专注都能影响礼仪的美感及神圣。肆无忌惮的坐姿,交头接耳的闲谈,此起彼伏的手机声等都是破坏礼仪的行为;此外,如果弥撒中信友来回走动,小孩子喧闹大人放任不管,怎么会是好礼仪呢?“只有异口同声地回答、咏颂、对经、歌唱,庄重的身体的动作、姿态以及严肃的静默。”(参阅《礼仪宪章》第30号 )并虔诚地投入、静静地聆听圣言,恭恭敬敬地领受主的圣体,礼仪才像艺术。
此外,“连辅祭员、宣读员、解释员,以及属于歌咏团的团员……他们应该面对如此伟大职务,及天主子民对他们的合法要求,以相称的虔诚与秩序,去执行自己的任务。”(《礼仪宪章》29号)如果辅祭员不懂如何在礼仪中执行职务,不懂准备礼仪用品,那么,礼仪就会大打折扣;同样地,如果读经时才调整话筒、更换电池等或读经员找不到当日的读经,那么,礼仪的美感就荡然无存。如果歌咏团姗姗来迟,匆匆忙忙,怎么能尽好自己的职务呢?
总之,虽然人在礼仪中不是绝对重要,但是他们的言语、举止、姿势等都成了影响礼仪的重要因素。
02【地】
所谓地,是指举行礼仪的场所,即圣堂、圣所、祭衣室等。虽然“即使是在一座乡村教堂中最简陋的祭台上举行圣祭”(参阅《活于感恩祭的教会》第8号)仍不失有效性,但基督却为我们立了重要的榜样。
祂为了举行第一台弥撒(最后晚餐),遣发两个门徒,要他们细心预备为吃逾越节晚餐需要的‘宽大餐厅’(参谷14:15;路22:12)。伯达尼的玛利亚以极珍贵的香液傅抹了耶稣,所以,“教会也不怕‘挥霍’,把最好的献给他,以表达她在无与伦比的圣体恩赐之前的叹赏与崇敬。
如同第一批门徒受命去预备那间‘宽大的晚餐厅’,在世纪更迭中,及在不同文化交替中,教会也同样感觉必须在相称于此伟大奥迹的布置空间举行感恩祭”。(同上第47,48号)因此,教会按基督的意愿教导我们说,举行感恩祭的场所应整洁、神圣、美观及大气。(参阅《教理》第1179-1186号;《法典》第931-932条;第1214条)
《弥撒经书总论》[1]的要求更加清楚:“天主子民通常聚集在圣堂内举行感恩祭,若无圣堂,或现有的不敷应用,则在其它相称于这伟大奥迹的高雅场所内举行。所以圣堂或其它敬礼场所,应适合举行神圣礼仪,并有助于信友主动参礼。此外,专为敬礼天主之用的神圣建筑物和物品,应确实是尊贵而美观的,且是天上事物的标记和象征。”(288)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中国教会迎来了“信仰的春天”,如同罗马教会由地下走向地上,成了合法的宗教,教堂在各地拔地而起。不过,那时限于条件及审美因素,当时对建造教堂没有太多的要求,只要可以有地方做弥撒、祈祷就心满意足了。时过境迁,现在中国教会对建教堂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这是好事。
“圣所是祭台之所在,及宣讲天主圣言的地方,也是主祭、执事和其他辅礼人员执行职务的地方。”(《总论》295号)举行感恩祭之处在不否定教堂神圣的前提下,圣所是圣堂的中心,一般而论,只有司铎等才可以进去,所以称为Presbyterium,其他人是不能进去的。老辈的修女常说,女教友不能进入圣所。(参阅《日课总论》258号,《在圣堂举行音乐会指引》10号)
如今,圣所被践踏、被亵渎的事件屡见不鲜,每当举行活动时,圣所就成了表现自我的平台;每逢佳节,圣所便成舞台。殊不知,圣所是举行祭献之所,刹那间,却成了贼窝。想想旧约时代,只有司祭才可以进入圣所,只有大司祭才可以进入至圣所,为什么?这表示他们对至高上主的敬畏和对万军上主的信仰。可见,我们的时代对上主的敬畏已消失殆尽,我们对圣所及最尊贵的圣体圣事都不屑一顾,结果礼仪成了儿戏,这样,怎么能使人觉得它是神圣的呢?
祭台是分享主圣筵的餐桌,又是我们向天主奉献感恩祭、报谢主恩的中心;是教堂、圣所中心的中心。所以,教宗方济各指出祭台的重要性时曾说:“在我们的圣堂,祭台应是整个信友团体注意力集中之处;祭台被奉献、被傅以圣油、被奉香、被亲吻和被致敬;祈祷的天主子民──司祭和信友──都注目祭台,朝向祭台,祭台召集神圣的会众围绕着它;放在祭台上的,是教会的奉献、由圣神祝圣为基督祭献的圣事;从祭台所共享的,是生命之粮、救恩之杯,为使‘我们在基督内成为一心一体。(感恩经第三式)’”(教宗方济各2017.8.24礼仪讲话)
今天,堂区本来应是固定的、象征基督的祭台也常为了任何的理由被随意挪走、移动,甚至被暂作它用。
一座教堂的奉献,主要是奉献祭台,它被傅以圣化圣油、被奉香、被铺上祭台布,如同我们领洗时穿上白衣;点上蜡烛,如同我们领洗被授予烛光一样。奉献的目的就是专门保留给天主,以举行圣体圣事,现在居然被如此任意对待,祭台的神圣性何在?这在客观上真的属于亵圣之举!
祭台是最卓越的标记,它不需要其它的衬托,唯有圣体及《福音书》才配得上放在祭台上,虽然有时也容忍放置协助完成圣体圣事的其它物品,如《感恩祭典》、话筒等。但是,我们有时看见,主祭把擦汗的毛巾及眼镜放在祭台,这就大煞风景,更不会让人体会、感觉到礼仪的神圣及举行礼仪的艺术了。
除祭台外,读经台及主祭座位也是重要的一个标记,它们本身应该是一件艺术品。
教会对读经台的要求类似于祭台,因为教会尊敬圣经如同尊敬主的圣体一样。但是我们经常见到各堂区使用的读经台并不能彰显天主圣言之美与圣言的尊贵----读经台就是一普通的台子,并且有抽屉,以存放不同的杂物(参阅《弥撒经书总论》309号) “主祭的座位,应显示其主持聚会与领导祈祷的职务。”(参阅《弥撒经书总论》第310号)他以基督元首的身份向天父献祭,使基督在加尔瓦略山的祭献以不流血的方式重现我们中间,正如大良教宗所说:“在基督身上看到的一切,现在已经转到教会的圣事中去了。”因此,主祭座位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信友的位置也格外重要。它应有助于信友主动、积极参与礼仪,并能看得见主祭、读经员,听得清他们的声音。(参阅《弥撒经书总论》311号)
祭衣室是存放礼仪用品(面饼、葡萄酒、圣盘、爵等、祭服等)、清洗祭器等以及准备举祭的地方,所以,祭衣室被称为衣服的口袋,没有祭衣室的教堂,就好像没有口袋的衣服。
由此可见,祭衣室也十分重要。不过遗憾的是,本人去过的堂区不少,但真正像样的祭衣室不多。很多祭衣室积满灰尘、堆满各种不同的杂物。印象最好最深的莫过于北京西堂了,不但视觉上很舒服,而且有神圣感,圣器摆放错落有致,礼服的存放一目了然,真的不多见。
总之,这些地方应神圣、美观,能增加礼仪的美感,并给人予在地若天的感觉。
03【物】
“举行弥撒所必备的用品中,祭器具有特殊的尊荣,尤其是为奉献、祝圣及领受饼、酒所用的圣爵与圣盘。祭器应以高贵的金属制成,若以会生锈或不及黄金高贵的金属制成,则其内部通常应该是镀金的。”(参阅《总论》327-28号)
面饼、葡萄酒亦是如此。前些年,礼仪圣事部特地颁发使用面饼及葡萄酒的文件,提醒牧者要重视面饼及葡萄酒的质量,不可随意。不少堂区的面饼及葡萄酒确实存在很大的问题,如太小、碎屑多,以及使用不符合教会规定的葡萄酒等。
此外,目前国内市场的辅祭服、读经服及其他礼服,层出不同,五花八门。严格而论,这些礼服需要主教团的批准(参阅《总论》339号),但是,哪个商家有主教团或主教的许可呢?
最后不得不提的就是“静默”。
《礼仪宪章》第30号指出,它是主动参与礼仪必不可少的要素。《日课总论》强调神圣的静默时说那是“为了更清楚地听到圣神的声音,为了使自己的祈祷与天主的圣言和教会公开的呼声有更密切的联系”。
《总论》则不厌其烦地教导说:“神圣的静默是庆典的一部分,应在指定的时刻加以遵守。其性质按庆典的不同时刻而有所不同:在忏悔礼及祷词前,是要每人收敛心神;读经或讲道后,是为简扼地默想所听到的圣道;领受共融的圣事后,是让各人能在心中赞美并祈求天主。举行弥撒前,在圣堂、祭衣室、更衣厅及四周围保持静默是值得称赞的,好让大家预备心灵,虔诚及合宜地参与圣礼。”(45,51,54,56,66……)
教会所教导、所强调的反而常常被牧者及辅礼人员所忽略,甚至被误认为静默是冷场。其实,没有静默就没有好的礼仪,这是很多牧者必须学习要做的礼仪行为。我本人非常欣赏三位教宗(圣若望·保禄二世、本笃十六世及方济各),他们举行礼仪的共同点就是特别突出静默,大家可以多看看教宗主祭的感恩圣祭。
总之,高贵、优雅、庄重的用品能增加礼仪的美感,反之,(则)损害礼仪。
结 语
先教宗圣若望·保禄二世在《主,请同我们住下》的文告中,鼓励司铎说:“每天应以同样的喜乐及热忱举行弥撒,如同首祭弥撒一样。”在一些古老的祭衣室中常有这样的标语提醒举祭的司铎们,“我将这样举行弥撒,她好像是我的第一台弥撒、最后的一台弥撒,唯一的一台弥撒。”愿每位司铎都能正确地举行礼仪,举心向上,向前奔跑,直到我们“参与那在圣城耶路撒冷所举行的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