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年四旬期第四主日
天主的爱将我们从罪恶的深渊中拯救出来
耶稣向人显示天主是罪人与税吏的朋友(路7:34,玛9:12-13),但这种关系会持续到什么时候呢?会否有一天,天主对他们的态度改变呢?
有人这样回答说:直至生命结束时,罪人都会有机会悔改;但之后就不会再有机会了。到那时,天主就不再仁慈了,而转为公义的审判官。
如果天主真的会改变态度,将会使人感到惊奇且困惑。耶稣在世时,接受税吏与罪人的邀请,常常去他们的家中,与他们一起庆祝,一起吃饭。然后在天上,却拒绝他们参加祂的宴席,并把他们驱逐出去。这样的态度不仅难以接受,而且难以理解。
亦有人说:天主不惩罚人,是罪人自取灭亡。实际上,罪人因为所做的恶在世上已经受到很大的处罚(箴8:36);而如今与天主的相遇的人,不是蒙光照和洁净,而是使他们更加固执地选择不幸呢?谁会相信到那一天,基督会放弃自己的朋友呢?是否有一天邪恶会永远战胜全能天主的爱呢?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样的讯息,现在让我们重复以下的话:
天父将所有的人都托付给基督善牧。
他们将永不会丢失,谁也不能把人从祂手中夺走。
读经一 创 5:9a,10-12
在离开埃及之前,以色列人庆祝了逾越节。他们整夜未眠,吃了逾越节的羔羊,然后在夜间开始了程路,走向天主许给他们祖先的土地。在梅瑟的带领与上主的保护下,他们穿过红海,进入旷野,在那里度过了四十年。
今日读经叙述这一漫长行程的结束。经过长时间的漂泊后,以色列子民穿过约但河,到达了耶里哥平原的基尔加尔。他们终于获得了自由,将要拥有这块肥沃的土地,每个家庭可以分得一块土地。他们将以农业和畜牧业维生,不再依靠玛纳与旷野中贫瘠的出产。为了表达他们的喜悦以及对上主的感恩,以色列子民再次庆祝了逾越节,就像他们的祖先在离开埃及的那天所做的一样。
他们举行仪式并不是纪念遥远的过去,而是显示他们理解并意识到上主忠于祂的许诺。天主将以色列子民带入旷野并不是为了消灭他们,就像他们的祖先所经常怀疑的(出17:3,户14:3);而是永远除去了他们在埃及的耻辱。以色列子民多次试探了天主,怀疑天主的忠信,没有听从祂的声音(户14:22),即使如此,天主仍然拯救了他们。
任何罪过与不忠信都不能使天主失去信心,因而使天主犹豫不决,甚至放弃祂的救赎计划。以色列子民的历史是朝圣之旅,是整个人类走向最终自由的标记。在此旅途中,所有的人,没有例外,都将获得拯救与自由(弟前2:4;铎2:11) 。
以色列子民出离旷野后就不再需要玛纳。来自天上的食物,天使的食粮,没有任何人被拒绝享用,谁也不可以视为自己的特权享用,否则就会坏掉或发霉。
被圣体圣事所滋养的人仍然在路途中行走,还没有到达所预许的福地。但当永恒的喜宴开始时,也就不再需要领受这食粮了。
读经二 格后 5:17-21
犹太末世思想的鼎盛时期正是基督宗教的形成时期。末世思想认为,如今的世界将会在大地震动与可怕的灾害中消失,一个新的世界将会在此废墟上形成。
论及这个思想,保禄给格林多人写信说,我们不必等待宇宙发生大变化,旧的世界已经过去了,新的世界因着基督的逾越奥迹已经开始了。为了成为新世界的人,生活在基督内就已足够(17节)。如何解释天主的这一奇妙工程呢?
保禄用了「和好」的图像来解释。罪过在天主与人类之间制造了不和谐,使彼此之间成为敌人,并有着不同的意图与看法。这种彼此之间的敌意已经消除,和谐得以恢复;不是因为人的悔改与善行,而是天主白白的干预与恩赐。天主在基督内已经与世界和好了,不再追究人类的过错(18-20节)。他已撕掉所有赤字的帐簿。
就像洁净的白板一样吗?法律上得到债务的豁免就是如此,但是接下的书信阐明了保禄的思想。他发自内心地劝勉格林多人说:我们如今代基督请求你们:与天主和好罢(20节)!因此,人必须接受天主给人提供的和好的机会。保禄与格林多的教会团体之间有一段痛苦的经历。数个月前,保禄宗徒受到他们的攻击甚至驱逐。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误会,而是因保禄所宣讲的讯息而遭到了拒绝。因此保禄劝勉格林多人说:所以我们是代基督作大使了,好像是天主藉着我们来劝勉世人。我们如今代基督请求你们:与天主和好罢(20节)!
如果不与天主派遣的宗徒保持和谐,不接受其宣讲的讯息,人就不能与天主和好。与天主和好并不是通过外在的取洁礼与克苦的实践,而是通过接受天主所派遣的使者所宣讲的话语(罗10:14-17)。四旬期是聆听上主话语的特别时期,也是反思的时期,因为我们很容易拒绝被天主派遣去宣讲天主话语的使者,就像保禄的经验一样。
福音 路 15:1-3,11-32
这是福音中记载的最优美最感人的一个比喻。从教会的初期开始,很多的学者、画家、音乐家、哲学家、心理学家都对这个比喻加以研究和评论。人们通常称之为「浪子回头」的比喻,但这个名称并不恰当。因为只是突出了三个人物当中的一个,也忽略了大儿子,而故事的整个第二部份都在描述大儿子;尤其忽略了真正的主角——父亲。因而比较准确的称呼是「父爱的比喻」或「仁慈父亲的比喻」。
比喻通常是在举行修和圣事时阅读,希望可以打动那些固执的罪人。然而,在此情况下,这篇故事的第二部份使人显得有些不安,困惑了人的情绪。我们不止一次地问,这篇故事为什么不在「父亲拥抱浪子」与「开始庆祝」后就结束呢?
有这样疑问的读者没有留意这篇比喻的上文,也没有留心耶稣为谁讲,以及为什么要讲这个比喻。耶稣不是对罪人讲这个比喻,而是对那些自称为义人的人:众税吏及罪人们都来接近耶稣,为听祂讲道。法利塞人及经师们窃窃私议说:「这个人交接罪人,又同他们吃饭。」耶稣遂对他们设了这个比喻(1-3节)。
他们是法利塞人与经师们,自认为无罪,却处在灵性的危险状态中。他们处在危险中是因为他们完全扭曲了与天主的关系,他们不明白天主白白地爱所有的人,任何人在天主面前不可邀功。
上一章中记载耶稣在一个法利塞人的首领家里吃饭(路14:1);现在却与不同的人在一起:罪人与税吏,祂甚至被邀请到他们家中。这一做法引起了那些所谓义人们的不满,以致于他们说,这人常和罪人在一起,因此不可能来自天主。耶稣为了使他们理解自己的做法,便讲了这个比喻。因此,这个比喻的第二部分阐明了这一主要讯息。那个长子明显代表了法利塞人,他们遵守诫命与法规,无可指摘。如果他们不想被排除在先知们所宣讲的天国喜宴之外(依25:6-8),他们必须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
现在让我们来看这个比喻。
一天,一个富有人家的小儿子来见父亲,想要属于自己的那份家产。智者息辣劝告人不要满足这样的要求。他说:你的子女有求于你,胜于你望着你子女的手。在你寿命结束之日,在你快要去世之时,应分清你的遗产(德33:22-24)。但是比喻中的父亲并没有拒绝小儿子的请求。父亲一句话也没有说,就按照法律的规定,将自己的家产分给了两个儿子
父亲的这种态度代表了天主尊重人的自由选择。天主常常劝告、教导、建议、陪伴着人;但总是给人自由,甚至允许人犯错。
为什么小儿子要急切地离开家呢?首先他认为父亲的做法过于独裁,不允许他做自己想要做的事。年轻的时光很短暂,就象是一阵风,很快过去,也就有可能失去享受生命最宝贵的机会和时光。愚蠢的人常这样想:我们的时日,有如疾驰的阴影。所以,来!让我们享受现有的美福,趁年青及时消受这世界,莫让春花空空溜过。在玫瑰花尚未萎谢以前,用来作我们的花冠;凡是乐事,我们不要放过,到处要留下我们欢乐的痕迹(智 2:5-9)。
也许将所有的错误都放在小儿子身上是不公平的。接着我们就会发现他的兄长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以及他的想法。他自认为自己完美、生活无可指摘、充满了傲气、不能容忍那些与自己有不同想法和做法的人。若与这样的人生活在一起,既不容易也不轻松。
小儿子的目标是到远方去,他远离自己的家、自己的人民、自己的宗教传统,而去与外邦人生活在一起,成为一个喂猪的人。猪是典型的不洁动物(肋11:7),牠是远离天主的象征,拒绝一切伦理的原则,选择毫无约束与放荡的生活。
然而,远离了父家,也没有了喜悦与和平。追求享乐、毒品、虚假朋友、放荡的生活,到头来却穷困潦倒。冒险并不能使人满足,人需要内心的平衡,否则就会感到「飢饿」。他被迫去替外邦人喂猪的场景,生动地代表着那些远离天主的人,处在失望与无尊严的生活状态中。犹太经师说:「喂猪的人是可诅咒的。」
这种失望的经验可以使人反省振作,也可使人失落自己。犹太经师们还说:当以色列子民被迫去吃豆荚时,他们就会悔改。这个小儿子是否认识自己的错误而悔改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对理解这个比喻至为重要。如果我们仔细阅读第17-19节就会发现,小儿子考虑的并不是自己的错误行为带给父亲的伤害,而是飢饿。他如果自己感到惭愧,就会说:看我现在的处境,我是个不孝之子,我毁了自己的生命。但是,我在临死前希望祈求父亲的原谅与宽恕,我想拥抱他,然后我会向他辞别,连一杯咖啡也不喝,因为我不配。如果他这样想,表明他有悔改的表示。然而,他却丝毫没有意识到给父亲带来的伤害。他唯一想要的就是找到一块面包;回到家后,他准备好的那段话也只有一个目的:打动父亲,希望可以给自己吃。看到这段话的结论就是:他没有悔改的迹象。
无论如何,他终于起身回家了,接着描写的细节都是他的独场白(20节)。这时,父亲又出现了,他一句话也没有说。面对回来的小儿子,作者用了五个动词来描写父亲的反应,这句话可以被称为是圣经中最为感动的一句。
——父亲远远地就看到了小儿子:父亲首先看到了儿子,表明他一直等待着儿子回来。
——动了怜悯的心:希腊原文指的是一种很强烈又很深刻的感受,牵肠挂肚。就像母亲面对孩子哭的时候的感情,再也没有比这更亲密更强烈的感受了。这个动词只出现在新约的福音中,出现了十二次;常常描述天主或耶稣对人的爱,是在告诉我们,只有天主才有这种程度的爱。
——跑上前去:跑是本能的反应,但为老年人来说却有些不适合。同时,为这个有地位的人也是失体面的表现。但怜悯之心已使这位父亲狂喜不已,失去了理性的控制,而只是按内心来行动。
——扑到他的脖子上:就是搂住,比拥抱更为热情。这个行为在新约中只另外出现了一次。保禄给厄弗所的长老们告别时所说的,他们将不会再见到保禄的面:众人都大哭起来,并伏在保禄的颈项上,口亲他(宗20:37) 。
——不停地亲吻他:这不是对客人的那种礼貌的亲吻,而是欢迎与接纳的标记,是喜悦与宽恕的表达。父亲没有让儿子给自己跪下。
面对父亲如此的反应,小儿子表达了他的「悔改」,开始「背诵」他提前准备好的话。他还没有说完想要说的话,当他正准备要说:「就把我当作你的一个仆人吧」这句时,父亲打断了他的话,就开始给仆人下命令(21-22节)。父亲的所作所为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
——给他穿上上等的袍子:这是在节日上,给尊贵客人穿的衣服,也是默示录中的站在宝座和羔羊面前的十一位长老们,身穿白衣,手持棕榈枝(默7:9)。天主使那些回归父家的人恢复了所有的尊严。
——给他戴上戒指:不是婚姻戒指,而是带有印记的戒指。父亲将管理仆人与财产的权利再次给予小儿子。令人奇怪的是,在父亲眼中好像什么也没有被浪费。他仍可以支配似乎耗不尽的财产。
——给他脚上穿上鞋:这是自由人的标记。奴隶是光着脚的。
在天主家中,天主希望的不是仆人,而是自由人(若15:15)。我们留意一下这些细节:在小儿子表达他只想做一个佣工的想法之前,父亲就打断了他的话。然后命令人给他穿上长袍,不是仆人在工作时穿的短袍。最后穿上鞋,我们在天主面前不是光着脚的奴隶。担惊受怕的仆人光着脚,等待着接受主人的命令或批评;而天主不是奴隶的主,祂希望人得到爱,而不是害怕。
庆祝是朝向天父之家的旅程。
犹太教认为只有当人真诚的悔改,并通过守斋、忏悔、撕裂自己的衣服,俯伏在地而表达悔改的意愿时,天主才会宽恕。比喻的第一部分以出人意表的方式结束,法利塞人听到后开始慢慢明白。耶稣所宣讲的天主与他们想象的不同:天主为那些不配的人们准备了宴席,邀请罪人来赴宴;甚至也不检查他们是否悔改了,他们是否真诚地决定改变自己的生活,天主没有询问任何问题就拥抱了他们。
这就是耶稣与以色列精神领袖之间的磨擦所在。如果耶稣接纳悔改的罪人,那就不会有任何问题,甚至经师与法利塞人也宽恕并接纳那些意识到错误而悔改的罪人。他们恼怒耶稣是因为耶稣是罪人与税吏的朋友,而这些罪人仍旧做着罪人所做的事,耶稣经常到访那些还没有悔改的罪人的家里。天主在耶稣的行为中显示了祂的态度:天主不只是爱义人与悔改的罪人,祂永远且无条件地爱每一个人。天主要求我们也去爱那些伤害我们的人。天主没有告诉我们去爱
那些悔改并向我们求宽恕的敌人,而是要爱仇敌,甚至仍旧伤害我们的人。天主要求我们这样做,因为天父给了我们榜样:祂使太阳上升,光照善人也光照恶人(而不是悔改的恶人)。如果天主也区分善人与恶人,如果天主也是爱这个而恨那个,那祂如何对我们如此要求呢?
当然,面对天主的无条件之爱时,也许有人会问:如果天主也爱恶人,那为什么还要努力行善呢?耶稣在这个比喻的第二部分(25-32节)回答了这个问题,引出了大儿子。现在我们来看他是怎么样的人,又代表着谁。
他从田间归来,筋疲力尽,也许充满焦虑和担心。他常常需要去解决所有的问题,而如今回来时却感到意外:庆祝、音乐与舞蹈。他既没有受到邀请,也没有得到通知。他就叫一个仆人来,问发生了什么事。原文中的动词是未完成式,指的是一个持续的动作。大儿子吃惊且诧异,即使在仆人重复的解释之后,他仍然不相信所发生的事。他于是生气了,他的生气好像有些道理,这是忠信的人或善人在明显的不正义前的合理反应。
父亲于是出来劝告大儿子(依然是未完成式动词,意即不停地劝告),让他进去参加庆祝。大儿子罗列了自己的功劳:我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令,这些年来一直忠信地服侍你。这是在圣殿祈祷的那位细心守规的法利塞人的完美图像:因为我不像其他的人,勒索、不义、奸淫。我每周两次禁食,凡我所得的,都捐献十分之一(路18:11-12)。
大儿子的话似乎有点不礼貌,但都是正确的。谁能说他错呢?耶稣时代的经师与法利塞人是这样想法,今日我们很多基督徒也有同样想法。理论上,我们承认天主可以做祂想做的事,我们从天主那里白白接受了一切;但实际上,我们一直认为,只有义人才配站在天主面前,天国是赚回来的,而其余的人都要被排斥在天国之外。
希望恶人得到惩罚的结果来自于人们的想法,人们认为犯罪者就是狡猾的人,他们在享受恶行。人们因此而嫉妒他,并希望他得到惩罚。其实恶人的生活就是一场悲剧,无节制地追求享乐带来的不是喜悦,而是失望与空虚。小儿子因为无度与放荡的生活,其结果是:我在这里却要飢饿而死。
这个无可指摘的大儿子不明白,父亲在家里想要的不是仆人,而是儿子在家。在这个比喻中,小儿子五次称呼「父亲」,因为在他眼中,父亲是真的慈父。他知道自己不能要求父亲什么,自己的一切都是白白的恩赐,自己根本不配。而在大儿子的说话中从来没有出现「父亲」一词,这显示他不是儿子,而是仆人,父亲为他来说只是主人。正是因为与父亲的错误关系,才使他拒绝自己的兄弟,而称弟弟是:你的这个儿子(30节)。 但父亲却怀着很大的耐心纠正他说:你的这个兄弟(32节)。面对大儿子内心的态度,可以想象一下,小儿子回到家的时候,父亲如果不在,而是大儿子在家,那将会发生什么 ﹖这个比喻还没有结束。大儿子最后是否进去庆祝了;小儿子是否变好了,或者几天后又恢复原样了。
这个比喻其实讲述的是我们的故事,我们每人身上都有这两个儿子的影子,因此不难想象后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可以肯定的是,大儿子进去赴宴了;他不会留在外面,因为习惯了服从。他不会违背父亲的意愿,即使他心中存在着隐密的希望,希望一切都像从前一样。大儿子生活在焦虑中,一方面,他与父亲在一起生活了很多年,却根本不了解父亲;另一方面,他无法接纳新的事物,无法放弃自己的想法与信念,以及对功劳的夸耀。他将继续进教堂,不会缺弥撒,却常常批评那些宣讲天主对人无条件的爱,天主希望人人都得救,地狱是空的等等道理的宣讲者。
而那个小儿子呢?有时在家,有时在外,常常受到大儿子的轻视,却常常得到父亲的慈爱。他们就开始欢宴起来,却不是喜乐的庆祝(24)。因为每当一个子女离开家时,喜乐便停止了。只有当所有的子女们都聚集在家,没有任何人留在外面时,才会关上门,才是最终且没有终结的庆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