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年四旬期第四主日
父爱的挑战:总是爱自己的儿子!
路加福音 15:1-3,11-32
甘天霖神父
在 “荡子回头” 的比喻中,父亲的爱深深地触动了我。要让自己成为那个父亲的角色,我需要经历怎样的成长呢?当父亲完全有理由认为那个挥霍了他遗产的傲慢儿子不可靠并将其摒弃时,他却选择信任儿子,接纳他回家,让自己处于一种易受伤的境地。这位父亲的爱,是一种挑战,它要求我们停止诉说自己的伤痛,反而要毫无保留地去爱那个伤害过自己的人。
我认为,我对父亲这个角色的关注与我的年龄有关。在我年轻的时候,我总是把自己想象成那个回头的小儿子,渴望重新投入父亲的怀抱。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思考开始围绕着大儿子展开。我渐渐有一种感觉,自己患上了 “大儿子病”,也就是有一种冲动,会对那些曾经伤害过你、误入歧途、挥霍了自己权利的人所得到的优待心怀不满。我变成了对自己的弟弟妹妹和哥哥姐姐们的评判者。
随着年龄的进一步增长,我开始尝试扮演父亲的角色,学着在受到伤害时依然去爱,与那些我以前认为没有资格谈判的人进行协商。在这个故事中,父亲的仲裁技巧有时会让我在清醒和睡梦中都为之着迷。这个比喻揭示了基督宗教仲裁所涉及的原则。遗憾的是,教会里的许多仲裁实践并不总是遵循基督宗教的原则。
基督宗教仲裁的首要原则是接纳两个儿子——即双方。这不是容忍对方的行为,而是恢复犯错者作为儿子的尊严。父亲完全可以像大儿子那样拒绝回来的小儿子。小儿子已经拿走了属于他的那份财产,切断了与父亲在生活和居住上的联系,没有权利要求再回到家里。那个迷失的儿子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只请求做一个奴仆。然而,父亲仍然承认他有两个儿子。
法利塞人和整个犹太民族,都无法接受有两个儿子的概念,因为他们认为以色列是天主唯一的儿子。在旧约中众多的兄弟纷争中,对第二个儿子的排斥是显而易见的。一方被打败并遭到拒绝,而另一方则被接受并得到提升。加音和亚伯尔、依撒格和依市玛耳、雅各伯和厄撒乌的故事就是例子,这些兄弟相争的故事中似乎在暗示只有其中一个被天主选中。有时,读者会发现对那个被选中的人怀着深深的恨意。比如,厄撒乌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一个更好的人:比雅各伯更有爱心,更体贴。然而,出于一些奇怪的原因(很可能是出于种族纯洁性的考虑),圣经选择了雅各伯作为犹太民族的祖先。
在旧约中,雅各伯回去见厄撒乌的情节充满了悬念。雅各伯曾对不起厄撒乌,他怀着忐忑的心情去见他的哥哥。然而,厄撒乌却像一位父亲那样毫无怨恨地欢迎了弟弟。当雅各伯仍然对哥哥心存疑虑时,厄撒乌却作为尊严的典范从旧约的篇章中消失了。看看新约和旧约中哥哥角色的不同吧。
在 “荡子回头” 的寓言中,两个儿子的存在以及父亲选择让两个儿子都作为继承人,这一点与大儿子产生了冲突。在这场仲裁中,大儿子争辩说小儿子没有权利再留在家里,应该被毫不留情地拒绝,没有谈判的余地。他不承认对方的存在。用权利和权威去压制少数群体,这是一种被人们接受的政治和法律手段,符合人性。不过,对天主来说并非如此。天主的仲裁从接纳小儿子回家开始。
第二个原则是要承认存在两个并行的故事。两个故事都有其可信度。大儿子和读者都不愿意承认小儿子的故事有任何可信度。然而,父亲却大胆地决定毫无评判地接受那个故事。
这位父亲的协商的第三个原则,关乎仲裁所达成的结果。他的仲裁并非以查明真相为目的,而是以找到爱为目的。真相和顺从属于大儿子。但父亲的仲裁是以爱为目标,而不是以查明真相为目标。仲裁的结果不是惩罚。然而,大儿子无法接受父亲提出的去爱那个伤害了家庭的人的挑战。
这是对忠诚的终极考验。那些声称拥有真理和权利的人,常常在爱的终极法庭上失败,而爱,是新约中唯一的诫命。大儿子的话让我们感到痛苦。他谈到在父亲家里像奴仆一样劳作。他从未爱过,也从未感受过作为儿子的自由。他尊崇父亲的规矩,却没有真正爱他。
爱应该是终极目标;爱应该取得胜利。如果爱没有取得胜利,那么仲裁就还没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