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乐和希望的话语:不管是大儿子还是小儿子,父亲都爱。
意鸣子   2天前   648

喜乐和希望的话语:不管是大儿子还是小儿子,父亲都爱。

路 15:1-3,11-32

大家主日好

今天,我们读到的是耶稣的最著名和最美的一个比喻,它被称为“荡子的比 喻”。这个标题揭示了我们的注意力将集中在其中一个人物身上,即第一个进入场景 的人,不受约束的儿子,他离开了父亲的家,但他不是最重要的角色。如果我们把注 意力集中在“荡子”身上,我们就有可能无法理解耶稣想要传达给我们的最重要的讯 息。这就是我们在反省中要做的。

这个比喻的背景是什么?我们在准备集体修和圣事时听过很多次了。介绍这个 比喻的人,通常会对现场的人说:“我们寻求喜乐,但很多时候我们走了弯路……例 如,你,年轻人,你丢弃了宗教实践,因为你的朋友取笑你,说你落后了。这就是为 什么你不再去教堂了。又或者,你与你的团体成员疏远了,因为你们合不来。这里面 固然有分离,以及令你恼火的事,但你当时感觉很好。你和另一群朋友打成一片,你对他们满意吗?新的朋友群体比你离开的那个更好吗?或者,也许,你在金钱问题上 或情感承诺上自欺欺人……你对自己的选择满意吗?” 然后,自然而然地,就有了讲道员以下的反省:“改变你的生命,悔改,认识 你的错误,并返回父家。”的确,此比喻也有这个意思,但这不是耶稣讲述它的主要原因。

如果这是主要目的,我们就不明白他为什么要引入比喻的第二部分,即有关大儿子的部分,他向父亲表达了与常人一样的想法,没有同情心。但主要的是,我们有 第三个人物,那是主要人物,即父亲。 耶稣希望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个人物上,因为他是纳匝肋人耶稣的天主的形 象,是天父的形象。耶稣讲这个比喻的主要目的,是要除去经师和法利塞人心中那个 偶像化的天主形象;那是人们发明的天主图像,它不像天父。经师和法利塞人现已不 存在了,这个比喻是为今天的我们准备的,因为今天许多基督徒所信的天主,仍保留着法利塞人的天主的许多特征:立法者、判官、赏罚分明的天主。 这不是纳匝肋人耶稣的天主,正如我们将看到的,他并不像比喻中的主角,即父亲。

现在,让我们首先看看,耶稣对谁讲这个比喻。这很重要,因为我们将看到他不是对罪人说的,像我们所习惯的那样,说服他们改变生命。耶稣希望他们改变自己 的头脑,不是罪人,而是义人。让我们来听一听: “众税吏及罪人们都来接近耶稣,为听他讲道。法利塞人及经师们窃窃私议说: ‘这个人交接罪人,又同他们吃饭。’耶稣遂对他们设了这个比喻说:” 让我们试着想象一下这个场景,以便很好地理解耶稣向谁讲这个比喻。他们是他想要使其归化的人。他在一个房子里;在他周围的,是所有的税吏和罪人。

税吏是离天主最远的人,是不被救赎的人,他们没有希望得到救赎。他们是外邦压迫者的合 作者,为了钱背叛自己的人民,抛弃了信仰,向皇帝的神献祭。 如果耶稣想要使这些人归化,他就一定会在房子里讲这个比喻,但耶稣不是要 对他们讲这个比喻。外面还有一群人;他们是经师和法利塞人,那些正派的人,好人 和宗教人士,他们遵守所有的诫命。他们在做什么?他们窃窃私议(διεγόγγγ υζον = diagongizein),意思是他们在质疑耶稣的行为。他们又说了什么呢?“这 个人交接罪人。”注意,他们没有说名字……没有。“Οὗτος”,即这个人;他们甚至 不说他的名字。“这个人交接罪人。”其中所用的动词(“交接”)指明这不是一次 性的举动,而是持续惯常的行为。他的生活作风是欢迎罪人到他家,并与他们一起吃 饭。与罪人同吃一个盘子里的食物,这意味着玷污自己;这些经师和法利塞人都不进 入耶稣所在的房子。

这些在外面的人说:“这人连众人都引诱了,他还信天主吗?因为天主不与罪 人同在,祂厌恶罪人;祂与义人站在一起……”我们记得那个在圣殿里祈祷的法利塞 人,他对天主说:“我不像那边那个税吏;你也鄙视他,而我们是朋友,因为我遵守 了所有的诫命,我是善的,我每周禁食两次。” 耶稣不相信那样的天主。他不相信他们心目中的那个天主。他们很贫乏,很不快乐。耶稣知道,这些经师和法利塞人不是坏人,只是他们相信一个并不存在的天主。 那不是耶稣来向世界所传报的天主。这些人没有经验到被爱的喜乐,不管他们是好或 是不太好,因为耶稣所传报的天主,是一位爱所有人的天父,这超出了经师和法利塞人的逻辑。耶稣爱他们;他想让他们快乐,因为如果他们不接受耶稣所传报的这位天 主,他们在生活中就会一直生气,就会与所有与他们想法不同的人争斗,因为他们还 没有明白天父之爱的无偿性。

耶稣现在做什么来拯救他所爱的经师和法利塞人呢?他想给他们带来喜乐。他采用的教育方法不是我们通常所使用的方法。我们会立即开始与经师和法利塞人争论; 这是错误的,因为我们会输,他们会把我们带入他们的阵营,使我们像人们一样推理, 像他们的天主一样推理,遵循这个世界的正义标准,他们会赢。耶稣没有按照这种论 证的教学方法设法将他们压倒在墙上;没有,这样他会输,因为他们心目中的天主和他们自己完全一样。他们发明了这个天主。

耶稣讲了一个比喻,而且这个比喻并没有强加一个真理,它使真理从内心、从 听众那里浮现。最后,听比喻的人就是宣判之人。让我们听听这个比喻是如何开始的。 第一个人物是荡子,让我们来听一听: 一个人有两个儿子,那小的向父亲说:父亲,请把我应得的一分家产给我吧! 父亲遂把产业给他们分开了。过了不多几天,小儿子把所有的一切都收拾起来,就往 远方去了。他在那里荒淫度日,耗费他的资财。“父亲,请把我应得的一分家产给我吧!”据《申命纪》第 21 章所载,小儿子的遗产份额是总量的三分之一,三分之二属于大儿子。

向还活着的父亲要遗产意味着什么?相当于对他说:“父亲,对我来说,你已经死去并被埋葬,我和你再没有任何关系了;如果你存在,我就不能自由地做我想做的事,我无法快乐,你是我生命的障 碍。”这就是要求分家产的含义。这里,父亲代表天主,因而我们可以在这个年轻人 的推理和思考方式,以及他的选择中看到我们自己的影子。我们看到这一幕在今天许 多离开天主的人身上再现,他们离开父家,因为他们对天主的概念与这个儿子对他父亲的概念一样。 在这个男孩和今天这么多背离天主的人的这些生命选择背后,是怎样的天主图像呢?是错误的天父图像,是错误的天主面容。他被看作是一个老板式的父亲,是自由和喜乐的反对者,他不会让我做我认为正确的事。

这里,有一整条教义被错误地表述。那就是,把天主表述为一个有权发号施令的老板。凡履行这些命令的,会得到祝福;凡违背这些命令的,会受到惩罚。我们的许多教义都是这样被解读的。我们本末倒置了。 首先,我们应该呈现出一个爱儿女的天父的面容。只有感到被爱的人,才会自 信地听从父亲的话。被称为“十诫”的诫命,是一位慈爱的父亲对你说的,因为祂希望你能幸福快乐。如果不理解这一点,认为祂有权强迫你;如果祂不惩罚那些不服从的人;那么你就想离家出走。

当天父对你说“不可杀人”时,不是说如果你杀人祂就会惩罚你,而是说:“我建议你这样,我给你提这条诫命是因为我希望你成为一个真 正的人;如果你杀人,你就是一个野兽,不是一个人;如果你通奸,你不能这样做, 不是因为我会惩罚你,而是因为它使你失去人性;你不能偷盗,不是因为你偷窃我会 惩罚你,而是因为如果你偷盗、你毁谤,你就不是人。” 就在这里,天父的面容改变了,祂不是一个老板,而是一个爱你的人,因此祂向你展示生命的道路和真正的喜乐。

只有当你对天主的面容有这样一个正确的图像时, 你才会听从祂。而且,我们注意到,在福音中,耶稣从未提过服从,即“hipakué”, 这个词从来没有出现。耶稣从来没有要求我们服从天主;他说要相似于天父。那么, 那些对天主面容有一个不正确的图像的人,即,与那个离开家的儿子有相同图像的人, 会怎样呢?他们离开了。事实上,几天后,这个男孩就离开了家。这一定不是一个突 然的选择,不是的;他听从了他朋友们的建议,他们告诉他:“看,你父亲在阻止你 快乐……离开吧。”

这正是今天仍在发生的事情;媒体、同事给你的建议,导致你将天主视为老板, 觉得必须逃离祂。而你离开家,是因为年轻的岁月短暂,它们像叹息一样转瞬即逝, 你有可能失去享受生活的最佳机会;你害怕你最终会为错失时机而后悔。 然而,如果认为责任完全在这个人身上,那是不公平的。很快,我们将会见到 他的兄弟,就会明白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怎么想的;他为自己能完美地完成父亲 的命令而感到自豪,然后又因自己的道德操守而傲慢,不能容忍那些不与他分担义务, 不认同他的工作管理方式和忙碌的生活节奏的人。生活在这样的兄弟身边是非常困难 的,他对父亲形象的认知也是不正确的,也是老板的形象,他稍后会说:“我服从、 遵守你的命令。”

今天我们寻找许多替罪羊来解释这离弃教会的现象,我们说这是享乐主义思想、 道德败坏、世俗心态、价值观的缺失,但如果教会空了,难道说这只是这些年轻弟兄 的错,而年长的弟兄却没有任何责任吗?现在,我们来听听这个以为离开父家就会幸 福的男孩发生了什么: 当他把所有的都挥霍尽了以后,那地方正遇着大荒年,他便开始穷困起来。他去投靠一个当地的居民;那人打发他到自己的庄田上去放猪。他恨不能拿猪吃的豆荚 来果腹,可是没有人给他。他反躬自问:我父亲有多少佣工,都口粮丰盛,我在这里反要饿死!我要起身到我父亲那里去,并且要给他说:父亲!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 你。我不配再称作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你的一个佣工吧!他便起身到他父亲那里去了。 好景不长,钱财用完了。这些用完的东西是什么?它们是会消亡的偶像。

这个年轻人把所有的信任都放在这些偶像上,相信它们会给他带来快乐、喜乐。对你而言, 身体条件很重要,你年轻的容貌很有魅力……记住,这些都会消退;在某个时刻,皱 纹和橘皮组织会出现,有些时候,如果你把喜乐和享乐混为一谈,那么当你去追求享 乐时,它会消失。你喜欢成功,为了成功,你甚至把朋友和家人放在一边;在某一时 刻,这个偶像,这口井,干涸了;在你退休后,没有人会再联系你;当你的健康状况 不允许时,宴会的乐趣就结束了;旅行、巡游……当你年老时,你必须忘记它们,如 果那时没有更多的钱,一切都会更快结束,那些你认为是朋友的人,他们只是酒肉朋 友,他们不希望你再留在他们的房子里,他们会把你丢出去。

这个男孩相信偶像;他离开父家,因为偶像给了他想要的东西,但现在他没有 得到饱足,而是饿了,他被迫做了什么?受雇于他人,被派去田里照料猪。他不想分 享他父亲的事业;他想独立,想自给自足,想自由地拥有自主决定权,但现在他发现 自己成了偶像的奴隶。 当你离开父家,离开天主之时,你欺骗自己说你正在成为一个自由人,一个超人,由做自己的神落入新主人之手,他强迫你工作,甚至到最后,你为自己那令人厌 恶的行为而感到羞耻,觉得不配做一个人。例如,如果你离弃天主而相信金钱这偶像, 那么,它会向你许诺很多,但它会对你下命令,让你做你永远不想做的事情,比如剥 削弱者、欺骗、撒谎、偷盗、奉承,或者寻求成功,因为它给你带来快乐,带来新的 空气,但这个偶像向你要求什么?做出妥协,以获得认可,获得知名度,做一些你会 感到羞耻的事情;因为罪向你承诺很多,但它却让你离你想去的地方越来越远。

如何满足这种饥渴?这男孩被诱惑去偷猪吃的豆荚,但他无法自降身价到这种 程度,不甘心去与猪一起吃豆荚,可是又没有人拿给他。人必须满足自己的饥饿,但 这种饥饿是通过接受同伴放入自己手中的食物来满足的,在这食物的交换中,人类得 以存在。这不是通过下降到与猪同吃,通过躺平来实现的,不是的,而是通过关注身 边人,与兄弟姐妹联系来实现的。这个男孩很饿,但没有人给他食物。这意味着什么? 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笔触,是说在一个被偶像的逻辑所统治的世界里,没有人愿意向 你伸出援手。 当你离开天主,而进入一个偶像崇拜的社会时,如果有人向你伸出援手,那他 就是出于利益;你若没有东西给他作为回报,就不会得到他的任何帮助。哪里人们的 想法是致富、上升至顶端、获取权力、统治,哪里的规则就是竞争;如果你被打败了, 你就会被赶出去,没有人会再帮助你。如果他们帮你,那是因为你可以给他们一些东 西,也许是对他们成功的推动。这就是这个年轻人最终所处的偶像崇拜的社会的逻辑。

现在,发生了什么?他沉沦了。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偶像到某个时刻就会崩 塌;他回归自我,并开始思考:“我很饿,我在做什么?在这里,我是一个挣工资的 人,我的工资很低,做着最可耻的工作。在我父亲家,他们拥有更多,他们有丰富的 面包,这里却相反,我在挨饿……我该怎么办?”他推理着,“我要吃”,因为这是 此刻唯一让他担心的问题,他说:“我去我父亲家里,并请求他接受我作佣工,这样 我就能挣多点,待遇会好些。” 问题是,这个男孩悔改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在他的话中,没有任何迹象表明 他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他唯一关心的问题是要找到一种方法来满足自己的饥饿。 只要有另一个像他一样的流氓出现,说:“看,我有钱”,他就没有问题了;他又会 忘记,然后继续信任那些背叛他的偶像。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悔改了。如果他说:“我做了什么?我想知道我的父亲是否还活着……我对他说:‘对我而言,你已经死 了’,我该如何形容自己?”然后,如果他想:“我回我父亲家,跟他说:‘我只是 来向你道歉的,我知道我让你遭受了难以置信的痛苦,我不配被称为儿子。我不想留 下;在这个家里,我甚至不会喝上一杯茶,因为我不配,我会离开……我会死在桥下, 我不配留在这个家,我给你带来了太多的伤害。’”这才是悔改,但这里没有说他有 这些话。

要明白他们现在心中父亲的面容,就必须牢记这一点;这个年轻人心中仍将其 父亲视为老板。这也是某些教理讲授所灌输给我们的想法。当有人说:“你犯了罪, 你犯了错,请求天主宽恕吧;如果你请求祂宽恕,是因为你已经意识到你犯了错,那 么祂会宽恕你,不会惩罚你;但如果你不请求祂的宽恕,那么你将承受后果和惩罚。” 这样的教理讲授,是给天主面容带上了一个恶魔般的面具。我们还没有明白, 甚至我们许多基督徒也没有明白,天主的面容不是那样的。那是经师和法利塞人的天 主的面容。纳匝肋人耶稣的天主的面容是,一个总是宽恕你、无条件爱你的天主,即 使你是最不听话的儿女;当你意识到这爱时,你就会明白你已经误入歧途,然后你将 自己投入天父的怀中,给予祂你完全的信任,明白只有接受祂的爱,你才能幸福快乐。 我们稍后会看到,这位父亲有两个儿子,而这两个儿子都没有明白他父亲是谁。

现在, 父亲进入了场景;他是主角,是纳匝肋人耶稣的天主,是比喻的中心,让我们来听听: 他离的还远的时候,他父亲就看见了他,动了怜悯的心,跑上前去,扑到他的 脖子上,热情地亲吻他。儿子向他说:父亲,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我不配再称 作你的儿子了!父亲却吩咐自己的仆人说:你们快拿出上等的袍子来给他穿上,把戒 指戴在他手上,给他脚上穿上鞋,再把那只肥牛犊牵来宰了,我们应吃喝欢宴,因为 我个儿子是死而复生,失而复得了;他们就欢宴起来。

纳匝肋人耶稣的天主的特征,在父亲这个人物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他用五 个动词描述了他对儿子回家的反应。我们将研究这些动词,因为它们将成为我们验证 我们是真的相信这位天主,还是心中依然存着经师和法利塞人的天主的图像的依据。 第一个动词:“他离的还远的时候,他父亲就看见了他。”不是说他正在工作, 然后他远远地看了一眼,看到他的儿子来了,不是的,他一直在看,往他儿子离开的 方向,看向地平线;他的目光从来没有离开过那地平线,耐心地等待他儿子回来。这不是经师和法利塞人的天主的目光。

经师和法利塞人的天主是立法者,他将目光聚焦于谁遵守他的诫命,谁违反他 的诫命,以便赏罚。许多基督徒仍在朝拜这样的天主,他们觉得自己是挣工资的人, 每天结束时都期待获得自己的报酬。天主不是这样的。这不是纳匝肋人耶稣的天主, 不是有着三角形中所画的“全知之眼”的天主:全知之眼,又称天主之眼,附有经文 “天主看着你”。“要小心,不要偷盗,因为天主看着你;不要犯奸淫,因为天主看 着你。并且要注意,最后,他会把你送进地狱。”这是经师和法利塞人脑中的“天主 之眼”。纳匝肋人耶稣的“天主之眼”,是爱的注视,无论儿子行善与否,尤其是在 他离开生命道路时,总是伴随着他,使他回到喜乐的道路上。

第二个动词:“动了怜悯的心”。这里用的希腊动词是我们都曾在引文中听过 的,即“ἐσπλαγχνίσθη” = “splangenizomai”,它源自“splangera”一词,意思是“肠肚”。 另外,在旧约中,在希伯来语中,也有相同的图像,即当天主出现时,用了“ani rahum”。“Rahum”源于“rehem”,意思是母体的子宫。这意味着天主为了人经验到了 一种肺腑之爱,即是一位母亲对其胎中子女的爱。人们无法想象有比这更亲密、更重 要的情感。在新约中,动词“ἐσπλαγχνίσθη” = “splangenizomai”被重复了 12 次,总是用于描述天主或耶稣。这是对我们的验证。

我们所培养的爱,是否相似于我们所爱的天 父?我们是否也怀着同样的情感,同样的爱,像天父一样关爱我们的兄弟姐妹? 第三个动词:“跑上前去”。高高在上的主人从来不跑,他们让仆人跑;他们 总是有一种高贵的气质,镇定、超然。这位父亲因自身情绪而失去了对自己反应的控 制;他不再用头脑思考,而是用肺腑内的情感思考。他开始跑,这对老年人来说很危 险,如果他被什么绊到了,就会跌倒;这里,看见他奔跑的人会问:“他不是我们所 认识的那个高贵的人吗?”确实是;他已经失去了理智。去爱的人不在乎别人说什么, 他听从自己的心行事。

第四个动词:“扑到他的脖子上”,看似是拥抱他,其实不然。其希腊文是: “ἐπέπεσεν ἐπὶ τὸν τράχηλον αὐτοῦ = epépesen epi ton trachélon autou”,意思是:他在 跑,到了一定程度,他就受不了了,因为他已经无法跑更远了,所以扑到了他脖子上。 第五个动词:“亲吻他”。原文用的是“φίληὶν - filéin”,而不是“κατε φίλλησεν - katefilesen”,意思是他无法停止吻他。而且,他没有问他是否感到 抱歉,没有。他是他的儿子,永远都是;他不关心他是否道歉;他不想听他请求原谅, 不想。儿子的反应是什么?用他准备好的话,因为他想作为一个仆人被接受,想获得 新老板的信赖,这老板比他在远处时的老板更好。“父亲,我不配再称作你的儿 子……”父亲打断了他,因为他甚至不想听他的儿子将自己说成是仆人。天主不希望 人们去服侍祂。

在圣经中,当我们谈及天主的仆人,我们指的是那些将自己的生命交由天主爱 的计划来支配的人。天主不受服侍,外邦人的神才要求人们服侍。纳匝肋人耶稣的天 主是人的仆人。许多虔诚的人认为自己是佣工,每天结束时等待主人的报酬。当有人 向他们提说天主将把进入祂家的喜乐赐给所有人时,他们就会生气,因为他们说: “但是,我表现得很好,因此那些表现不好的人必须受到惩罚。”你喜欢做这样一个 信徒,你所宣誓的信仰,不是对纳匝肋人耶稣的天主的信仰,而是对经师和法利塞人 心目中的天主的信仰。 现在,父亲做什么?儿子回来了,父亲没有问他是否悔改,是否请求宽恕。

让我们注意,在福音中,耶稣从未说过要请求天主的宽恕;如果你犯错了,请求你兄弟 姐妹的宽恕。天主宽恕,是以其持续的注视、其话语,以及通过其安置在自己子女身 边的天使来完成的;祂希望把那些误入歧途,伤害了自己和兄弟姐妹的人,带回到生 命之路上,他们必须向兄弟姐妹请求宽恕。 他们应向天主请求什么?什么都不需要!他们只需要感谢祂,因为祂引导他们 的生命,他一直在他们身边,并把他们带回到喜乐之路上。当天主成功地获得这一成 果时,会发生什么?举办宴席,是天上的盛宴。

这位父亲说了什么?首先是:“拿出 上等的袍子来给他穿上”。圣经中的袍子有一个重要的象征意义,它表明一个人是谁。 而这里,这袍子使你相似于父亲;你不是仆人,不是佣工,你是这家主人的儿子。这 是相似于天父;这是你受洗时所领受的长袍,使你想起天父,提醒你:你永远是祂的 孩子,即使你已经离开。 第二是:“把戒指戴在他手上”。这不是结婚戒指;这是印章,保证你是房子 的主人,你可以处置你父亲的所有财产;它是你现在的银行签章。父亲把戒指递给他, 说:“我的一切都是你的。” 然后,“给他脚上穿上鞋”。天主不想要仆人,祂想要子女。仆人是赤脚的, 天主不想看到人们赤脚。祂让这个儿子明白,他始终是儿子。他的良心使他满足于做 仆人……不,你一直都是祂的子女。多少次,当你的生命误入歧途,你害怕天主,害怕天主生气,害怕祂用奇怪的眼光看你……不。祂仍然会爱你,因为你永远是祂的子 女。 然后是盛宴:“‘把那只肥牛犊牵来宰了,我们应吃喝欢宴,因为我个儿子是 死而复生,失而复得了;’他们就欢宴起来。”

耶稣说,当一个罪人悔改,在天上的 庆祝,会比为 99 个一直走正道的义人要多。 现在,另一个人物进入了场景,他不理解这无偿的欢宴。欢宴必须是配得的。 即使是今天,也有许多基督徒还不理解天主那自由和无条件的爱,他们继续朝拜经师 和法利塞人心中的天主图像。让我们听听这第三个人物是谁: 那时,他的长子正在田地里,当他回来快到家的时候,听见有奏乐及歌舞的欢 声,遂叫一个仆人过来,问他这是什么事。仆人向他说:你弟弟回来了,你父亲因为 见他无恙归来,便为他宰了那只肥牛犊。长子就生气不肯进去,他父亲遂出来劝解他。 他回答父亲说:你看,这些年来我服事你,从未违背过你的命令,而你从未给过我一 只小山羊,让我同我的朋友们欢宴;但你这个儿子同娼妓们耗尽了你的财产,他一回 来,你倒为他宰了那只肥牛犊。

父亲给他说:孩子!你常同我在一起,凡我所有的, 都是你的;只因为你这个弟弟死而复生,失而复得,应当欢宴喜乐! 在讲这个比喻时,耶稣并不觉得让我们认同小儿子有什么困难,因为我们也经 常发生这样的事:我们远离天父的家,我们用头脑推理,不相信祂的话,所以我们离 开了祂,然后我们发现自己错了,我们又回到了天父的家。耶稣觉得更困难的,是除 去我们脑中的天主图像,即经师和法利塞人的天主图像,一个赏罚分明的天主。这就是为什么他要给我们讲述哥哥这个人物,哥哥所展现的恰恰就是经师和法利塞人的言 行。

让我们补充一点,这也是今天许多基督徒的情况,他们继续朝拜这样的天主。 让我们看看这位大哥。他正在田里工作;他一直在工作。当他回到家时,他惊 喜地发现有奏乐和歌舞。他叫来一个仆人,问他:“这里发生了什么事?我从来没有 听说过这里有宴会。”仆人告诉他,他的弟弟已经回来了,“你父亲安排一场宴会; 他宰了那只肥牛犊。”此刻,大儿子发怒了,他不接受这不应该有的宴会;这宴会不 应是无偿的,工作的人才配得它。他不想进入宴会。然后父亲出现了。

现在,我们留意一下大儿子说的话。让我们问问自己,他是对的还是错的?他 对父亲说:“你看,这些年来我服事你……”他不觉得自己是父亲的儿子;他是一个 仆人,就像经师和法利塞人一样,他们是仆人,按照他们对法律书《托拉》的遵守与 违反来受赏报与惩罚。 这就是今天许多基督徒仍认为的自己所处的位置。他们不觉得自己是被无偿地 爱着的子女;他们认为自己是仆人。“这么多年来,我从未违背过你的命令”。自然, 如果现在他们听说有无偿的宴席,他们就会抗议:“我这么努力……”你是经师和法 利塞人;你不是基督徒。“我从未违背过你的命令,而你从未给过我一只小山羊,让 我同我的朋友们欢宴。”“你难道没有意识到自己不像是一个儿子吗?你是主人,是 家里的老大。可是相反,你却觉得自己是个仆人,希望我给你一只小山羊……你拿就 行了,它是你的……你没有看到你没把自己当家里人吗?”“但你这个儿子……他一 回来……”大儿子并没有说“我弟弟”,没有,而是“你儿子”,即那个“同娼妓们 耗尽了你的财产”的人……他怎么知道他(小儿子)曾与娼妓们在一起?他甚至是恶 意中伤。“你倒为他宰了那只肥牛犊。” 我们想知道,这个年轻人是对还是错?他是对的。他的反应正是我们会有的反 应,按照我们的正义标准。

我们心中有这个我们自己创造的天主图像,他是一个偶像, 因为是我们发明了他,使他像我们一样思考。他不是纳匝肋人耶稣的天主。经师和法 利塞人,以及许多基督徒的天主,是一个不安排无偿宴会的天主。你必须付钱;你必须到出纳处付钱,才能进入宴会。不。纳匝肋人耶稣的天主是无偿去爱的天主。我们 注意到,在比喻中,“父亲”一词被重复了 13 次;7 次是由比喻的叙述者所说,5 次 是出自小儿子之口,1 次是由仆人所说,他说:“你父亲……为他宰了那只肥牛犊。” 大儿子一次也没有说。许多像这个大儿子一样反应的基督徒是仆人;他们不觉得自己 是子女。 我们都已经意识到,这个比喻还没有结束。父亲对大儿子说:“你总是和我在 一起,我的一切都是你的。你应当欢宴喜乐,因为你的弟弟(哥哥曾说:你这个儿子。 不,他是你的弟弟),他死而复生,失而复得,所以你应当欢宴喜乐。”

现在,我们问自己,大儿子进入宴会了吗?小儿子留在了父亲家吗?又或者, 他有一点在里面,有一点在外面?要回答这些问题很容易。当我们知道这个大儿子是 谁时,就知道他肯定会进入宴会,因为他必须按照父亲的要求做,他必须服从,但他 没有被说服。这正是今天许多基督徒的情况,当他们听到对纳匝肋人耶稣的天主之面 容的介绍时,他们说:是的,祂是一个无偿地、无条件地爱所有人的天主,因此,祂 让所有人觉得互为兄弟姐妹,即使是对那些在生命中犯错的人,因此我们必须成为天 使,将这些孩子带回天父家。

我们进入了宴会,但我们仍按照我们的标准来朝拜那位公义的神。所以,我们是大儿子。但是,我们也是小儿子。我们很清楚小儿子们的情况,当他们回家时,他 们仍然认为自己想出去,那么他们就不觉得高兴,就会闷闷不乐地回到父家 。美好的是,天主是如此的好,祂爱那些像这样的孩子,像小儿子和大儿子一 样的孩子,祂继续爱这样的我们。

祝大家主日好,并过好新的一周。

——这是 FERNANDOARMELLINI 神父视频的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