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路加的苦难叙述
一周的第一天,黎明时分,(跟随耶稣到十字架和坟墓的)妇女们到墓地去行安葬礼。耶稣去世的那天晚上,她们没有时间,因为逾越节的庆典开始了。她们必须在日落之前赶回来,还没有来得及完成安葬的仪式,现在,她们带着节后买来的香液,在这一天的清晨,也就是安息日之后的第一天,新的一周开始时,去了坟墓那里,却惊奇地发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事。
她们没有想到耶稣会复活;惊讶地发现墓穴的石头被搬走了,进去后她们惊讶地发现,找不到主耶稣的尸体。她们不知道这一切是什么意思。一直低着头,弯着腰,难过地靠在一起;很奇怪,两位来自天主的使者问她们为什么在死人中寻找活人。
《路加福音》第24章专门讲述与复活主的相遇。四位圣史都没有记载复活本身。他们叙述的是复活之后的情形:空坟墓、与复活的主相遇、门徒们的改变。这些都是珍贵而重要的线索,叙述了耶稣带来的变化与更新。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人已经不在了,祂不在坟墓里了。天使们给人解释,就像在圣诞节时,他们向牧人宣告:救世主、主基督,已经为他们降生了。
所以,现在天使向妇女们解释,“祂不在这里,祂已经复活了。”这是基本的教理讲授。天使告诉她们:“你们应当记得:祂还在加里肋亚时,怎样告诉过你们,说:人子必须被交付于罪人之手,被钉在十字架上,并在第三日复活”。留意这个非人称动词:“必须被交付”。“必须”在路加福音24章重复了三次,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词。这是天主教教理的一个基本要素。“必须”是指天主的计划。这是一定要实现的计划。
还记得耶稣12岁时留在圣殿里的事件,母亲问祂:“祢为什么这样做”时,祂回答说:“你们不知道我必须留在我父亲那里吗?”在耶路撒冷,逾越庆典期间,三天之久,先是失落,然后是发现,发现之后,是问题:为什么。答案是:“必须要这样”。这是在天父的计划中必须发生的。耶稣在天父的计划中,门徒必须学会顺从、热爱同样的计划。“必须这样”。天使告诉妇女们:“记住祂对妳们说过的话。”祂曾说过:“必须被交付”。事情一定这样发生。
记住祂说过的话,记住发生的事。现在要宣布胜利,那些妇女“从坟墓那里回去,把这一切事报告给那十一位门徒及其余的众人”……但是她们的话“好像是无稽之谈,不敢相信”。伯多禄和其他门徒跑到坟墓那里,但是没有找到耶稣。路加记述的第二个事件是厄玛乌两位门徒的经历。这是第三位圣史独有的记录,堪称他的杰作。综合了路加的神学思想:旅途中的相遇。
路加喜欢旅行的故事,他以基督徒的身份走了很多路,和保禄一起在古代的世界行走,他意识到,在路上是找到耶稣的地方。
两位门徒在同一周的第一天晚上,主日,复活节那天,回到家里,疲惫而失望,他们回到自己个人的地方,对耶稣感到失望。他们彼此交谈。伤心欲绝地诉说着那几天看到的事,祂的悲剧:被逮捕、被判刑、死亡,不可能与死亡抗争。祂已经死了,埋葬了,所以他们认为一切都结束了。他们在路上时,耶稣走近他们,他们不知道那是耶稣,他们把祂当成一个普通的朝圣者,他们没有认出祂。
他们的眼睛无法认出祂来;而耶稣却借此机会教育他们、陪伴他们,让他们说出心里的话:“你们走路时,彼此谈论的是什么事?”关于发生在耶路撒冷的事......发生了什么?耶稣问他们,好像什么都不知道。到底怎么样?他们说:你是外邦人吗?
回忆撒玛黎雅人的比喻。耶稣隐藏在这个外邦人身后。祂是神圣的外邦人......祂看起来像外来的,但实际上,完美地融入到故事中。他们向祂解释;他们告诉祂关于耶稣死亡与埋葬的悲剧。他们还告诉祂关于坟墓那里发生的事,并以一种近乎恶意的态度说,妇女去了坟墓,她们说有一个天使出现,声称祂还活着,但她们没有看到祂。我们有些人去了坟墓,也没有看到祂。
他们盯着耶稣的脸,讥诮地说,他们的同伴去坟墓的时候,没有看见耶稣。他们现在也没有看见祂。他们看着祂,却没有认出祂。他们解释发生的事情的意义,对一切都失望,却没有意识到是他们还没有明白。那个陌生人却对他们说:“无知的人哪!”心这般迟钝。
按圣经的说法,心指的是头,是智慧。心迟钝的人,就是脑袋不开窍,理解得慢,是愚钝。对话的开头不顺利。这个外邦人侮辱他们。让他们意识到,他们无法理解所发生的事,有什么意义。他们对先知、对圣经所说的理解得很慢。
耶稣亲自告诉他们(这是第二次—第26节—出现这个非人称动词):“默西亚不是必须受这些苦难,才进入祂的光荣吗?”这不是必要的吗?”这是预料中的事,不是意外,是计划中的事,必须经过这些苦难才进入光荣。祂从梅瑟开始,接着是众的先知,向他们解释圣经中论及祂的话。耶稣是在给两个门徒教授圣经。
他们一起走向厄玛乌的旅程教理讲授之路、培育之路。耶稣给他们讲解圣经,介绍情节、场景、话语、先知的预言性,并从基督论的角度解释圣经。表明,先知书上所写的一切,都与祂有关,而这一切都在逾越奥迹中实现了。这两个门徒感到,他们的心火热。听到耶稣的话,他们被改变了。
这是耶稣再一次实施慈悲。这是慈悲的教诲,暴露了他们的愚昧,耶稣用祂的智慧治好了他们。天色已晚,他们快到厄玛乌了。耶稣假装继续前行。这又是一个教育的姿态,那两位门徒不想与祂告别,邀请祂留下来,他们实行了慈悲,为一个无处投宿、还要赶路的朝圣者提供住宿。“请同我们一起住下吧!因为快到晚上,天已垂暮。耶稣就进去,同他们住下”。
我们要深入地理解这个词,因为这是根本。祂“进去了”我们认为是进了屋子。但是圣史并没有说是屋子。他的意涵更深刻:祂进入了他们内,进入了他们的生活。祂进去住到里面。在家里,主持晚餐的是耶稣:“拿起饼来,祝福了,擘开,递给他们”。这显然是弥撒圣祭的姿态。祂擘饼时,“他们的眼睛开了,这才认出耶稣来;但祂却由他们的眼前隐没了”。祂不再是一个陌生人,祂已经进入了里面。当他们认出祂的时候,他们就看不见祂了。
“他们的眼睛开了”,是圣经中一句重要的话。记得在《创世纪》中说到,男人和女人吃了天主禁止他们吃的果子后,“他们的眼睛就开了”,他们意识到自己赤身露体。现在,在弥撒圣祭中与复活的主相遇,门徒的眼睛开了,他们看到的,不是自己赤身露体,而是看到祂的临在。他们明白了圣经;他们与他一起进食。
你可以看到,这个情节描述的是弥撒圣祭。两个部分:圣道礼仪和圣祭礼仪。一路走来,回顾圣经,讲解耶稣和门徒生活的意义。然后是共进晚餐,眼睛打开了,了解奥迹。耶稣进入到里面,改变了他们,那两个疲惫又失望的门徒,现在已经改变了,他们返回去了。
从耶路撒冷到厄玛乌的路是下坡,他们下午回家,一路下山。现在天黑了,他们重走上山的路,跑回耶路撒冷,说:“我们遇见了复活的主,在擘饼时我们认出了祂”……他们回到晩餐厅时,门徒们彼此说,他们也看到了祂。他们在耶路撒冷也知道。他们说:“主真的复活了。并且显现给西满了”。
他们都聚在晚餐厅时,耶稣又显现了。这是第三次,在同一天。这次所有的门徒都聚集在这里。路加强调接受复活是多么困难;这似乎太美好,难以置信;他们难以接受;心中产生怀疑。路加总是试图为门徒们开脱,他们还是不相信这份喜悦,充满了惊奇。此刻,耶稣继续给他们讲解。
在第44节,第三次出现了非人称动词:“必须应验”。第三次重复了中心思想。“我以前还同你们在一起的时候,就对你们说过这话:诸凡《梅瑟法律》、《先知》和《圣咏》上指着我所记载的话,都必须应验”。同样,在这里引用了圣经。指的是希伯来的圣经:梅瑟的法律、先知书和其他作品——首先是《圣咏》。在圣经中,默西亚的事迹被描述为死亡和复活的时刻。这是天主选择的路,古代圣经中多次提到,在耶稣身上实现了。“这些必须应验,而且应验了;经上记载,基督将要受苦,并从死者中复活”。
现在,耶稣给门徒们一份使命:宣讲祂就是基督,最重要的是要向所有的人宣讲悔改和罪过的赦免,从耶路撒冷开始。门徒是这一切事的见证人:见证耶稣在历史上生活、见证祂的死亡与复活。他们经历了天主以慈悲带来的改变;他们自己也需要被改变。伯多禄和其他的人,因着与耶稣的相遇改变了。复活的主开了他们的眼睛,开启了他们的心智。圣史路加用一种美妙的表达方式,直接说:“祂打开了他们的心灵,让他们理解圣经。”
复活的主打开了门徒的心灵,打开了他们的眼睛,打开了他们的头脑,开始奇妙而新颖的认识。这就是复活节的启示;这就是慈悲和真实救恩的实现。从这一刻起,门徒们就是耶稣工作的延续者。
圣史路加以升天的场面结束他的叙述,这一场景这似乎发生在复活节的夜晚。“耶稣领他们出去,直到伯达尼附近,就举手降福了他们”。这一细节非常有意义。耶稣举起手降福门徒,这是司祭手势。降福只保留给圣殿里的司祭,祭献之后降福信众。
路加这个特别的细节,说明耶稣是真正的司祭,完成了唯一而真实的献祭之后,祂举起手,降福那些欢迎祂的群众、新子民和门徒。“正降福他们的时候,就离开他们,被提升天去了。门徒们叩拜了祂,皆大欢喜地返回了耶路撒冷,常在圣殿里称谢天主”。
路加福音从圣殿开始。记得第一个叙述的场景,是天使加俾额尔在圣殿里显现给匝加利亚;最后一个叙述的场景又是在圣殿里。好多年过去了,世界已经改变。现在耶稣的门徒们在圣殿里,欢欢喜喜地赞美天主。人类已经改变,得到了真正的祝福,他们见证了耶稣的复活和光荣。他们开始向所有的人宣讲悔改和罪过的赦免。
门徒们得到的慈悲,现在开始宣告给所有的人。路加福音结束了,路加的第二本书马上开始:《宗徒大事录》,讲述教会在聆听之后,如何付诸行动;接受怜悯之后,他们准备将主的怜悯传给所有的民族,以便所有人都能得到治愈,正如宗徒们被耶稣的慈悲治愈一样。
为我们也是一样。拿起《路加福音》,默想其宝贵的细节。这可以成为真实的关于慈悲的体验,可以改变我们的头脑,进而转变我们的心灵,使我们通过天主的这种治疗方法得到治愈。祝愿你有美好的体验,就像一次美丽的相遇,留下深刻的印记,带来根本的转变;真正获得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