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文已获原作者授权转载,原文来自既下山品牌出品的《最后的怒江——雾里村田野调查报告》一书。
本页面责任编辑:于博(15133676127)。
置身雾里村,凝望着远处的山崖,很难想象在百年前,传教士们是凭着何种毅力能够将天主教义传播至与罗马教廷相隔半个地球之遥的东方深山里,怒江的山水定然见证过这份艰难。天主教能够在怒江山水里广泛传播,有复杂的时代背景,也有传教士们善谋的现实因素。
及至清朝,“百年禁教”的规则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被打破,天主教得以大规模地传入云南,意欲通过滇藏交界的丙中洛入藏传播。而囿于藏区对外教的警惕性和藏传佛教对天主教的排斥,传教士只得在丙中洛“驻扎”,将此作为一个赴藏传教的前沿据点,试图等待一个良好的入藏时机。
传教士肖法日神父善用策略,通过喇嘛寺(今普化寺)获得了现重丁村和秋那桶村两处农场土地的承租权,以此为据点开始传教,修建了最初的秋那桶天主教堂,并通过雇佣当地人和购买奴隶的方式逐步扩大了信徒规模。
而天主教能够在丙中洛盛行,还需要归功于另一位传教士——任安守。他是当时西南地区唯一有官衔的传教士,凭借自己的官职,组织重建了早期在反对外来宗教中被摧毁的秋那桶天主教堂,并开辟了新的宣道禾场——重丁天主教堂。
▲位于丙中洛乡重丁村的天主教堂(上)和秋那桶村的天主教堂(下)。重丁天主教堂以砖瓦做材,更贴近西方教堂制式;秋那桶天主教堂则以木构为主,式为传统中式塔楼建筑。
雾里村的天主教信徒较少,约有5户。从南侧吊桥进入雾里村,村口小路旁静静躺着几座天主教坟茔,底为四方长条形状,盖似檐顶,中线为脊,坟头置十字架。当地人告诉我们,这个位置洒过圣水,村子里的教徒往生后,埋葬在此领受圣洗。
村中,“雾里人家”农家乐的老板一家就是天主教徒。谈及信教的缘由,他只说“因为父母就是天主教徒,所以自然也就信教了”。根据查阅资料得知,怒族地区的天主教规定,新教徒需由正式教徒介绍考核合格后,参加洗礼才能入教;而教徒所生的孩子则只需在出生8天内洗礼,即可成为教徒。因此,家庭传承也为宗教传播提供了一定的助力,但现代文明的冲击还是改变了一些教义规则,更多人以开放包容的姿态面对信仰,比如教徒刘叔的孩子就都不信仰天主教。
离雾里村最近的天主教堂位于秋那桶乡尼打当村,仍需翻过一座山,步行1小时才能抵达。教堂整体为三层塔楼的格局,一楼为架空层,二、三楼则是木制飞檐阁楼。我们到达的日子不巧,没有遇上做礼拜的时机。不过,教徒刘叔告诉我们,他们每周都会结伴步行一个半小时或骑车约1小时去尼打当教堂礼拜,用藏语和汉语唱经。
▲尼打当天主教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