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年四旬期第五主日
天主拯救人,而不审判人
有关天主审判的观念,在不同的宗教中,大体上是相同的,因为这种观念与人内心的正义观念是一致的。古埃及的石棺上都刻着拥有两块托盘的完美天秤:一块托盘上刻有象征智慧女神的羽毛,另一块托盘上是由导引亡灵之神所带领的亡者心脏。重量的结果决定了此人未来的命运:幸福或毁灭。
可兰经称呼天主为乐于宽恕的那位,伊斯兰教中的审判日是分开义人与恶人的时刻。义人将被带到天国,恶人将被投进地狱。天主教教理也这样教导说,天主奖赏义人,惩罚恶人,因为天主是无限的正义。
将天主的正义与仁慈联系起来是有点难度。耶稣时代的经师们认为:在审判之日,只有当人的善行与恶行相等的时候,天主的仁慈才会介入。
只有在圣言的光照下才能解决这一问题。今日的圣言要求我们首先丢弃深入我们内心的古代传统思想。读经一中,先知劝勉说:你们不要再记忆过去的事,不要想念过去的事。看!我更新了一切。福音中记载了耶稣的行动,向人显示了天主的正义,令人惊讶:天主不审判任何人,只给人带来救恩。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讯息,现在让我们重复以下的话:
天主,你不希望罪人丧亡,而愿他们悔改得以生存。
读经一 依 43:16-21
以色列子民常常回顾过去来建设未来,他们常会在历史中找到前进的新思想与新的力量。有人将以色列子民比作是划桨的人,背朝目标划桨;他们聚焦起点及曾经走过的路来调整方向。以色列子民经历了众多的艰难,即使被流亡充军,四散到各地,仍始终保持着其民族性。因着他们对过去历史的回忆和纪念,以色列子民保持着他们的身份。向后代子孙传述过去的事,是父母的首要承诺:凡我们所听见所知道的,我们祖先传报给我们的,我们不愿隐瞒我们的子孙;要将上主的光荣和威能,祂所施展的奇迹和异行,都要传报给后代的众生(咏78:3-4)。
读经一的第一部分(16-17节)再次提到过去最重要的事件,就是人不能忘记的出谷事件。作者用了辉煌的图像来描写:天主强有力的干预,天主平息了狂啸的海水,在海水中为自己的子民开辟了一条路。还将法老的强悍骑兵全部击败,击退了埃及人的战车与战马,打击了他们的军队与英雄,并像熄灭火把一样轻松地击败了他们的傲气。
如果这种记忆只是简单回忆过去发生的事件,那就会成为辛酸的回忆,缺少希望。天主却叮嘱他们说:你回想古往的时日,思念历代的岁月;问你的父亲,问你的长辈,他必给你讲述(申32:7)。这种纪念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希望历史能够帮助人理解现在,并激发他们怀着希望看待未来。
另一种危险就是:面对天主在过去所行的奇迹异事,人们可能认为,天主已经尽了最大的力量,因而无法再超越过去了。
读经的第二部分(18-21节),天主亲自回答了这一问题。天主告诉以色列子民说,不要再纪念过去的事,不要再想古代的事,好像我没有能力再做一样。睁开你们的眼睛,难道看不到?我将要完成比古代更为奇妙的事。
天主将做什么呢?祂将要把以色列子民从巴比伦的奴役中拯救出来,使他们返回自己的家园。为使他们旅途顺利,天主将在荒漠中为他们准备一条道路,并流出泉水使他们解渴。以色列子民将要与田野的走兽、豺狼、驼鸟一起饮用这水,就像当初在乐园一样。
这种充满诗意与光辉的图像,说明了天主从来没有忘记祂的子民。天主不只是在过去行动,如今仍在显示祂的爱,甚至行使更大的奇事。因此,需要用信德的眼光来反思所发生的事。
读经二 斐 3:8-14
保禄是个法利塞人,忠实地遵守并坚定地守护着法律。他相信救恩是通过遵守所有的法律法规所获得的。但是,当他与基督相遇后,他离开了过去,接受了福音的新讯息。从那时起,他将过去一切认为有价值的事,都认为是损失,是废物(8节)。
与过去彻底决裂是很困难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若要放弃从小就秉持的信念,需要多大的代价﹖放弃人们认为有道理且大家都认为正常的东西,需要多大的代价﹖即使这些与耶稣教导的新生命不兼容,放弃它也是件困难的事。
认识基督是我们要达到的目标。「认识」一词在圣经中的含义不是一种概念与理性上的知识,而是指整个人的主动投入。保禄渴望完全相似基督:与基督的思想、见解、说话、行为的模式完全相似。
读经的第二部分(12-14节),保禄承认自己与目标仍有很大的距离,他运用了运动员的图像来说明自己还须朝着终点奔跑。他渴望赢得奖赏,且相信有一天将要得到;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功劳,而是因为天主在陪伴着自己。
福音 若 8:1-11
如果在阅读一本书时,发现其中一页被撕掉了,我们可能会想,也许这一页上有些不合理的描述,以免引起一些不成熟的读者带来麻烦,所以就将此页撕掉了。
在教会初期,誊抄新约圣经时,几乎所有的圣经手抄本都将这段福音删去。
路加一定有写这段福音,因为其主题、风格和语言运用都是路加独有的,而且本篇福音原来已出现在第21章的末尾。实际上,很多的古手抄本将其归置于内。肯定不是出自若望,谁也不知道本篇福音是如何出现在若望福音第八章的。也许是因为后面的一节出现了「我不审判任何人」(若8:15)这句话的缘故。无论如何,这段福音有着一段相对复杂的历史。
为什么呢?圣奥斯定给的理由是:有些小信德的人,或者有真正信德的敌人,可能担心耶稣对这个罪妇的接纳也会使所有的妇女无罪。简单地说:丈夫、父母、团体的负责人可能认为耶稣所说的「我也不定妳的罪」,这句话也许会被误解,因此最好忽略这段福音。
建立了悔改的仪式。
在教会初期,随着信友人数的增加,信友素质有些松散,相对的宽容使人们认为任何行为都可行,也都合法。为了面对当时流行的这种思想,对于犯了严重罪过的人,教会可以给予宽恕。但这样的机会一生只有一次,多次犯罪的人只能等待天主严厉的审判。显然,那些严格主义者主张把这篇宽恕罪妇的福音搁置一边,不要过分强调。
那些主张以更温和与理解的态度来对待问题的人比较喜欢这篇故事。在第四世纪一本重要的书中,劝告主教们对待罪人时要效法耶稣对待那个罪妇的做法。
无论是用怀疑或是同情的眼光看,这段福音依然存在,因此需要解释一下那句令人不解的话。有人认为,如果耶稣没说「我也不定妳的罪」这句话就好了。
也有人会说:看,耶稣是何等的慈善。这个妇人本应被石头砸死,但如今有耶稣为她辩护,然后宽恕了她。
如果是这样,那为什么对这段福音有很多不同的观点,甚至试图要把它从福音中删除呢?如果耶稣宽恕一个悔改的罪人,那还有什么令人奇怪的呢?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没有任何迹象显示那个妇人已经悔改了。
我们不要将这个罪妇与路加福音另一片段中记载的那个罪妇相混淆。那个妇人悔改了:哭泣、用油傅抹耶稣的脚并用头发擦干(路7:36-50)。但今日福音中的这个罪妇并没有做这些。她正在犯奸淫时被抓,也许还受到别人的威胁,甚至打击,然后被带到耶稣跟前。当然,她一定感觉受惊、害怕、羞耻。但在这样的情况下,她或许认为忏悔是纯属幻想。
为什么要去打扰耶稣呢?耶稣不需要我们的理由。我们感到吃惊吗?生气吗?我们可能不会赞同耶稣对这个妇女的态度,但却不能否认或改变这一事实。现在让我们仔细来看。
一个女人被抓住了…..,但她不是在唸玫瑰经。奇怪的是,那个男人没有被抓。这就是人类的历史:伤害、暴力常常针对的是最弱小的人,而那些强者总能设法逃脱。
法律规定,犯奸淫的人要被处死(肋20:10)。但实际上,法官们从来没有严格执行这一法律,常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会判处死刑。另外,当圣经确立这样的刑罚时,其目的不是要真正的执行,而是强调这种罪过的严重性。法律还规定,凡殴打父母的应处死刑(出21:15)。
我们不知道谁是耶路撒冷伦理道德的创立者,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过去与今天一样,总有人纠缠着他人在伦理方面犯了罪。如何在公众面前解释这样的思想呢?这些人本身真的是无可指摘或纯洁吗?为什么他们喜欢把别人的罪公开呢?也许这样的人也想做同样的事,但因自己没做,所以就攻击别人的犯罪行为。
有些道德义人们出了这个主意:如果我们将这个罪妇带到那个加里肋亚人老师面前,因为祂常与罪人在一起,站在他们一边,这样祂一定就再也没有勇气为罪妇辩护。当祂被迫说出反对「朋友」的话时,我们看祂会多么尴尬(玛11:19)。
于是他们在圣殿庭院中找到了祂,祂正坐在人群中,人们在仔细地听祂讲道。他们让这个妇女站到人群中间,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就问耶稣说:师傅!这妇人是正在犯奸淫时被捉住的,在法律上,梅瑟命令我们该用石头砸死这样的妇人;可是,你说什么呢(4-5节)?
耶稣并没有回答。只是弯下腰去开始在地上写字。祂写的是什么呢?圣热罗尼莫认为,耶稣写的是那些控诉者的罪过。当然,这只是一个说法,没有什么依据。但是,有文献记载,在闪族人的风俗中,当人在思考,或是为减轻压力,或是当别人问及荒唐或挑衅性的话语时,为了控制气愤的情绪,人会在地上写画。
当然耶稣也可以用很简单的方法跳出人们设的圈套:让控告者去找法官。犹太人的公议会也不过只有百米距离,若这样就意味着耶稣舍弃了那个妇女,而「公众道德的护卫者」就会认为他们胜利了,并视这个妇女为战利品。因此,耶稣站起来对他们说:你们中谁没有罪,向她扔第一块石头吧。然后又继续弯腰在地上写字。
这时,在场的人开始感觉不自在:他们被揭露了,他们的虚伪完全暴露无遗。他们就低下头,试图以一种高傲的态度来隐藏那份难堪的表情。于是从老的开始,希腊文说从司祭们开始,一个一个的离开了,只留下了耶稣与那个妇女。
我们思考一下耶稣与这位妇女的姿势:这位妇女站着,这是她被带来时的姿势(3节),而耶稣是坐着的(2节)。在整个对话的过程中,他们的姿势没有改变:耶稣弯下腰(6节),抬起头来(7节),然后又开始低下头(8节),始终保持坐着的姿势,而那个妇女则站在中间。
第10节说「耶稣遂直起身来」,给人的印象是耶稣站起来开始审判,其实不是这样的。这一节的动词与第7节的动词是一样的,可以译成「抬起头来」。耶稣依然在原来的位置,属于「仆人」的姿势,而不是像法官宣判一样居高临下。祂只是抬起头向那个妇女说话,怀着天主的温柔与慈爱的目光,而不审判任何人。所有的人都走了,控告者、群众,甚至门徒们也走了;只有耶稣仍在,祂向罪妇宣告了令人惊奇的判断:「不定妳的罪」。
福音中强调,最先离开的是那些年老的人。他们也许在团体中更成熟也更有资格和人们一起反省良心,他们常常喜欢用闲言闲语和诽谤来向别人扔石头。
如果耶稣不审判也不定罪,这是否意味着犯罪就无关紧要,行善或作恶就没有区别呢?
不是的。罪是很严重的恶,因为罪毁灭人的生命。耶稣并没有对那妇女说:妳平安去吧,你做的对。而是告诉她说:以后不要再犯了,不要为了享乐而毁灭了妳的生命。
没有人比耶稣更痛恨罪过,因为没有任何人能像耶稣那样爱人。但是,耶稣不审判那些犯罪的人,没有允许人向罪人扔石头,因为耶稣不想在邪恶行为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些邪恶。
耶稣现在不审判人,但祂是否有一天会审判并惩罚犯罪的子女呢?我们应 留意耶稣说的话,耶稣并没有说「我这次不定妳的罪」。这就可以回答初期教会的严格主义者了。耶稣说:我也不定妳的罪。既不是今天,也不是明天,永远不会定罪。
与上一个主日的福音相比,今天的福音也给了我们很大的震撼,它使那些自认为正义,将自己藏身在无懈可击的正义堡垒中的人不再感到心安。他们不是用手拿起石头砸向别人,而是以诽谤、诋毁、孤立、严厉的判断、传播流言蜚语来攻击人。耶稣不允许任何人向那些已经被罪恶重压的人投残忍且痛苦的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