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大事,在戎在祀”。如果说人类以武力保卫生存发展的空间,是安身立命的基础;那么以信仰为根基的祭祀活动,就是延续民族家族的生命纽带。放眼世界考古界,祭祀活动的存在是一个文明存在的标志,是一个民族历史开端。历史的长河中,宗教与文化的交流从未间断。
在古老的神州大地上,始于周代的清明节,作为传统祭祖、缅怀先人的节日,承载着孝道和民族情怀。在这一天,华人不仅扫墓祭祖,表达对先人的怀念,更以此展现家族的凝聚力与生生不息。而天主教纪念亡者的日子,最主要的是炼灵月和“追思已亡”瞻礼。通过为亡者举行弥撒和祈祷,表达着对灵魂永生的希望和对已故信友的关怀。
清明节,历经数千年不断演进成为中华民族慎终追远、饮水思源的节日。相较之下,天主教信仰强调生命的救赎与灵魂的永生,以期帮助那些仍在炼狱中煎熬的灵魂早日进入天国。表面上,清明的扫墓祭祖与天主教的亡者纪念礼仪似乎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宗教语境,但两者都蕴含着对逝者深切怀念与对生命延续的信念。
天主教传入中国后,如何与根深蒂固的祭祖文化相处,成为传教士们必须要面对的课题。明末来华的耶稣会士利玛窦,创造性的将百善之先的"孝"解释为"敬天爱人"的延伸。他观察到中国士大夫的祭祀礼仪:"彼等焚香献食,非以鬼神能饮食也,特以尽报本追远之意耳"。这种洞察与分辨,将祭祀行为从偶像崇拜转化为伦理表达。
利玛窦认为,中国传统中祭祀祖先仅是表达孝道、缅怀故人,与偶像崇拜截然不同。凭借对天主教信理和中国文化的深入了解,结合多年在中国的实践,利玛窦把中国敬祖思想同天主教教义相融合,理解和尊重中国教徒原有的祭祖祀孔等传统礼仪和习俗。这就是被康熙皇帝所提倡的“利玛窦规矩”。正如他在《天主实义》中所论述,“吾天主,乃古经书所称上帝也”,当中国人理解“天主”与传统“天”的内涵有共通之处时,便能接受这种宽容的传教策略。
“利玛窦规矩”在中国教会发展实践中,展示出其强大的普适性和生命力。1939年教宗庇护十二世指出,华人天主教徒在遵守天主教基本教义的同时,可以参与祭祖敬孔的传统礼仪。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1962—1965)更进一步推动了教会的本土化改革,各地华人教会纷纷将祭祖礼仪融入追思已亡的弥撒之中。今天,在中国和全球华人社区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教堂在清明节期间举行追思弥撒,教友们前往墓地以献花、诵经、祈祷的方式缅怀逝者,同时表达对永生的信心。
这种独特的文化融合,既保留了中华传统的家族伦理和孝道精神,又将天主教关于灵魂得救的教义予以强调。在天主教中国化的道路上,基督信仰与清明节的相遇,无疑是这段历史进程中的一个缩影。
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仪式叠加,而是在爱与灵的深层对话。基督信仰让人常感恩,心怀善,传递爱,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思想共融互通。不断地与时代对话,与不同文化产生共鸣,这也是基督信仰,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广为传播的根源所在。正如法国哲学家、神学家德日进所坚信的——基督的奥体终将接纳人类全部的精神遗产。
有人说:“清明不仅仅是扫墓,更是让人思考生命的意义与永恒的盼望“。常言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唯有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中,我们才能不断拓宽视野和深度思考,找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追寻真理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这个清明,让我们在缅怀逝者的同时,也多一份对生命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