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旬期第五主日:四旬期,拿起石头扔向自己的勇气。
意鸣子   6天前   2519

四旬期第五主日
四旬期,拿起石头扔向自己的勇气。
若望福音8:1-11
甘天霖神父

耶稣从那些想要动用私刑来处死人的手中,拯救了一名被指控奸淫的不幸女子,也让她免于蒙羞。剖析这事件以领会其完整意义至关重要。当时,耶稣正在圣殿教导众人。这座圣殿对犹太领袖而言是法律的象征,而对耶稣来说,这里是祂天父的家,是充满怜悯的地方。祂一直心系天父和天父的家。在《路加福音》中,祂说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都与祂的天父有关。所以,这一事件就发生在祂天父的家。

当时可能是早晨,很有可能是安息日。正如所有译本所记载的那样,耶稣正坐着教导众人。这时,一些男人把一名女子拖到了耶稣面前。她一定是被粗暴地扔到祂面前的。她看着耶稣,祈求怜悯。一群凶神恶煞的男人围站在四周,俯视着她。这些人的姿态和目光为现场的权力博弈提供了线索。男人们紧握着石头,咬牙切齿;局势一触即发。耶稣哪怕说错一个字,最后可能就不只是一条人命,而是两条人命,而祂自己也可能会被私刑处死。

那些男人提出了一个陷阱式的问题 —— 问祂是否建议处死那名女子 —— 这是一个封闭式的问题,迫使祂在他们给出的两个选项中做出选择。现场是一片诡异的寂静,那名女子正准备迎接痛苦的死亡,而男人们则期待着用石头残忍地将她处死,情绪高涨。或许耶稣正在评估形势。那名女子被带到这里是为了试探耶稣。这一事件的焦点不是她,而是耶稣。耶稣才是她被带到这里的原因。她成了他们达到目的的替罪羊。历史常常就是这样,“她” 不过是 “他” 的交易筹码。“他” 通过购买 “她”、出卖 “她”、骚扰 “她”、杀害 “她” 来达成自己的目的。他们想要打倒耶稣,而那名女子只是一个工具。耶稣弯下腰去写了些什么。对于耶稣写的内容有各种各样的猜测。我的思绪回到了《达尼尔先知书》中天主书写的场景,这是圣经中我们发现天主之手书写仅有的另一个例子(达5:25)。天主做出了审判。“你被称在天平里,显出你的亏欠”。每个人都被衡量过了,结果都是在良善和圣洁方面有所欠缺。这意味着在那里没有人有足够的德行可以去审判他人。也许他们看到了耶稣写的内容,也许没有,但沉默令人震耳欲聋。

随着沉默的持续,悬念开始消退,人们开始反思。在那些男人的激动情绪平息后,耶稣诉诸他们的良知。在那句措辞精妙的 “你们中间谁没有罪,谁就先向她投石” 背后,或许是一个充满感情的恳求:“我们不都是罪人吗?我们当中有谁能声称自己是无罪的呢?” 作为回应,石头开始从他们手中掉落,从年长者开始,一直到最年轻的人,石头没有砸向那名女子,而是直接落在了他们自己的脚边。

在这戏剧性的一刻,我们可以想象耶稣单枪匹马地击败了对手,用那些犀利的问题取得了胜利。但我认为情况远不止如此 —— 她也拯救了那些人。记住,她甚至都没有看是谁的石头先掉下来的。她目光向下,不想去评判那些放下石头的人。那些愤怒的男人带着两个信念回去了:其一,所有人都是有罪的,没有人有权利向那名女子或其他任何人扔石头;其二,关于怜悯的教训:要有同情心。

如果圣殿最终成为一场无情私刑的发生地,那将是多么大的矛盾啊!私刑从总体上来说,将犯罪的严重性分摊到了所有参与者身上,这样就没有人需要承担谋杀的罪责。用石头砸死人这种情况尤其如此。每个凶手都会为自己开脱:“受害者不是被我的石头砸死的。”

在其他任何一个犹太法庭进行审判时,都会通过可靠的证人来查明真相,并且在听取证词后,审判者可能会做出用石头砸死她的判决。不过,耶稣超越了查明真相这一层面,祂是天父怜悯的化身。祂用宽恕和怜悯将她包围,向她保证:“我也不定你的罪。” 教宗方济各讲述了宽恕和怜悯的区别。宽恕并不会免除任何人应受的惩罚或犯罪的后果,而怜悯能让人免于罪恶的后果。怜悯是天主宽恕的一种方式。

我们很可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难道奸淫这件事全是她一个人做的吗?那个男人在哪里?” 嗯,当时的犹太社会赦免了那个男人,而且有些文化即便在现在也是如此。有钱有势的人犯了很多罪恶,却也有很多人为他们站台,而普通人被生活所迫走上歪路,遭致严厉的惩罚。

最后,耶稣会抬头看着这名女子,让她重新找回原本应有的尊严。正如阿梅利尼神父所说,从身体姿势上看,耶稣坐着,与她处于同一高度,这样祂就能抬头看她,而不像其他那些站着俯视她的男人。也许在她最近的经历中,这是第一次有男人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是带着尊重看她。也许这也是她第一次体验到没有情欲的爱。

真相不是用来砸向所有弱势群体的石头。如果一定要把这块石头扔向某个人,那也应该是扔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