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为我们而牺牲的精神食(圣周四)

2024-03-27 15:48   意鸣子  阅读量:10434

圣周四 主的最后晚餐

耶稣:为我们而牺牲的精神食粮

用来描述圣体圣事的用词有很多,其中最能表达其丰富意义的称呼就是「擘饼礼」。

厄玛乌二徒在擘饼的时候认出了主(路24:35);耶路撒冷的基督徒团体经常听取宗徒的训诲,时常团聚、擘饼、祈祷(宗2:42);提洛阿德的基督徒团体在一周的第一天聚在一起擘饼(宗20:7)。

为什么初期的基督徒如此喜欢「擘饼」这一说法呢?这一说法在纪念什么,又表达了什么感受呢?

虔诚的以色列人常常以祝福面包开始进餐。家庭的主人拿起面包,祝福后分开,分给家中各人。

在将面包擘开分给家人之前,是不可以吃该面包的。

耶稣在幼年时就留意到若瑟每天都很虔诚地举行这一神圣的仪式。耶稣成年后也多次重复去做:在纳匝肋,若瑟去世以后;后来在衪的公开生活中,被邀请去吃饭时也都遵守这一传统。

一天晚上,在耶路撒冷,衪使擘饼具有了一个新的意义。

在最后晚餐中,衪拿起饼来,感谢了分开,交给祂的门徒说:你们拿去吃吧,这是我的身体。

在耶稣复活以后,门徒们才明白耶稣说的这些话。

耶稣在尘世生命结束的时候,用了这个行动来诠释衪的全部生命,奉献自我的一生。

耶稣奉献的不是别的,而是衪自己;祂将自己给予我们作为食粮。衪每时刻的存在,都赐予人以满足人的飢渴:对天主的飢渴,对天主话语的飢渴,对生命意义、幸福与爱的飢渴。

看到如同无牧人之羊的群众时,就动了怜悯的心,遂坐下教训他们很多事,并为他们行了增饼的奇迹(谷6:33-34)。祂对那些渴望得到天主宽恕的人,显示了天主的慈善与温柔。

在耶利哥,人们想象不到匝凯还有需要,也没有人留意到他也需要别人的理解与接纳。只有耶稣注意到了他内心的需要,他因为担心别人看见,就藏在一棵桑树的叶子后面。而耶稣却进了他的家,为他带来了爱与喜乐。

在每次感恩祭的餐桌上,耶稣以面饼的标记奉献了自己的全部生命,并邀请大家拿去吃。

人在世界上需要吃喝。但人们彼此争斗,是想要征服别人,控制并奴役别人,因此而积存财富。弱肉强食就是最好的明证,强大就是成功。

耶稣却改变了这种不成熟的相处方式。

魔鬼诱惑耶稣去「吃」别人,争取这个世界的统治权。耶稣不仅没有顺从诱惑,反而将自己变成了食粮。

因着耶稣将自己当作别人的饮食,开始了一个新的人类。

在飢饿的人们面前,把面包和葡萄酒放在桌子上,这显然不是让人看看或者观望,而是邀请他们坐下,拿起来,吃喝。

祭台上的感恩祭,饼是生命的邀请:吃这个饼意味着与耶稣联合在一起,像衪一样成为饼,将自己奉献给那些感到飢饿的人作为饮食。

「没有主的晚餐,我们就不能生活。我们应该参与教会的礼仪,与弟兄姊妹一起共同庆祝主的晚餐,因为我是基督徒」。

这是出自初期教会北非的殉道者之口。这些话语清楚地表明了,自初期教会开始,基督徒就在每主日参与擘饼聚会,这是不可推卸的要求。他们意识到参与主日的擘饼聚会是耶稣门徒的标记。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样的信息,现在让我们重复以下的话:没有主的晚餐,我们就不能生活。

 

读经一 出 12:1-8,11-14

每个民族都在纪念民族历史的光辉时刻,并订立仪式来怀念,重温过去的历史。比如举行阅兵仪式、鸣放礼炮、纪念讲话、纪念碑揭幕。

上主告诉以色列子民不要忘记上主以奇迹拯救他们出离埃及:你应谨慎,加意留心,不要忘了你亲眼所见的奇事,终生日日不要让这些事远离你的心,并要将这一切传于你的子子孙孙(申4:9)。

以色列是一个记忆历史的民族,当他们宣认信仰时,并不是理智上的论证,而是这样说:我的祖先原是个飘泊的阿兰人,下到埃及,同少数的家人寄居在那里。埃及虐待我们,压迫我们,勒令我们做苦工。我们向上主我们祖先的天主呼号。上主以强力的手,伸展的臂,巨大的恐吓,神迹奇事,领我们出了埃及(出26:5-8)。

为了不忘记天主的拯救,他们在每年正月十四的晚上聚集在一起吃晚餐,记念他们从埃及的奴役中被解救出来,而成为天主的子民。

今日的读经一描述的就是这一晚餐:选择无玷的羔羊、祭杀、在门楣和门框上涂上羔羊的血,以及吃羔羊的方法(1-8节)。另外还阐述了羔羊血的用途,是将以色列子民从死亡中解救出来的象征(11-13节),随后还命令他们:这一天将是你们的纪念日,要当作上主的节日来庆祝;你们要世世代代过这节日,作为永远的法规(14节)。

在吃逾越晚餐的时候,一家之主会给全家人解释这样做的意义:在每个时代,每个以色列人都应将自己当作是从埃及被解救出来一样,因为上主不只解救了我们的祖先,而是包括我们每一个人。

以色列子民不是在记念过去的事件,而是在庆祝他们个人的被解救。在逾越节,他们意识到他们是上主的子民:曾经做过奴隶,在外邦人的土地上生活过;天主却拣选了他们,藉此向世界宣布天主是他们的拯救者。天主不允许任何形式的奴役,衪爱护并保护那些受奴役的人(出22:20)。

以色列子民并没有从他们过去的经历中深刻反省,还没有达到先知所说的「解除不义的锁链,废除轭上的绳索,使受压迫者获得自由」(依58:6)。也还没有废除一切形式的奴役,只是比其他民族的奴役形式温和一些(申15:12-18)。他们依然认为,他们应该从上主应许给他们的福地上将居住在此的迦南人驱逐出去。

他们不明白真正的自由之地是不同的:这自由是基督带给所有信赖祂并相信祂的话的人。

基督徒一直庆祝的感恩祭能够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而以色列子民的逾越节只是基督徒逾越节的预像(格前10:6,11)。

 

读经二 格前 11:23-26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一些虔诚与亲密的语言使人模糊,有时甚至误解了圣体圣事的真正意义。

擘饼的目的并不是紧紧抓住耶稣,以便与祂更加接近,或为了朝拜他;而圣体圣事是人灵魂上的食粮与饮料。

领受圣体的基督徒,在天主与教会团体前接受了一个重大的承诺:与基督结合成为一个身体,就像新娘与新郎的结合成为一体一样,他们不再是两个了,而是一体(谷10:7-8)。

在举行感恩祭时有一个严重的倾向,就是将它只视为一种仪式和虔诚的表达,而不是生命的体现。参与这样的礼仪是一种义务,甚至是可有可无的仪式。

可惜的是,擘饼有时不仅没有表达出生命,反而是拒绝生命。因此,保禄对格林多教会的严厉警告也在我们的耳边回响,这也是本篇读经的上文:我要嘱咐你们,并不称赞你们,因为你们聚会不是为得益,而是为受害。首先,我听说你们聚会时,你们中间有分裂的事。你们聚集在一处,并不是为吃主的晚餐,因为你们吃的时候,各人先吃自己的晚餐,甚至有的飢饿,有的却醉饱。(格前11:17、20)。

格林多的教会团体发生了什么事情?

淫乱、争吵和分裂,但保禄最为忧心的是,当他们聚会举行擘饼礼时,有些人醉饱,而有些人却飢饿。

格林多与很多初期教会团体一样,擘饼礼并不是在教堂举行,而是在一些虔诚而富有的信徒家里举行。

格林多的教会团体几乎全是由穷人、僱工,港口装卸工与奴隶组成。富人、有权势的人及有影响力的人并不多(格前1:26),但这些富人却很傲慢。他们还没有意识到骄傲和野心与圣体圣事的精神是不兼容的。

举行擘饼礼的那天,这些富有的人喜欢聚会,从很早的下午开始,就聚集在一个院子内,躺在舒服的沙发上享受,而他们的弟兄还在工作。当他们感到疲倦时,就来参加聚会。富人与这些工人保持一定的距离,有时甚至嘲笑他们。

保禄用擘饼的真正含义提醒他们,这样的行为与信仰基督是格格不入,并且是荒唐的。

圣体圣事不是人单独享用的食物,而是要分开并与人分享的。那些吃饼的人就是认同基督,同时向人表明自己也要像基督一样,奉献自己的爱给别人,并为弟兄姊妹奉献自己的生命。这并不是一个个人性的选择和决定,而是与团体结合成为一体。

因此,若表示自己与团体共融,并随时为别人完全奉献时,而却表现出高傲并制造分裂,这样的行为是不可接受的。

谁如果以不相称的心态领受圣体,就是吃喝自己的罪案(格前11:28-29)。这样的庆祝就是撒谎,就是虚伪的装饰。

保禄对格林多团体说,耶稣在祝福了饼之后,也拿起杯来,说: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约,你们每次喝,应这样行,为记念我(25节)。

在闪族文化中,与人同饮一个杯的含义是愿意与人分享共同的命运,甚至包括死亡。

耶稣邀请门徒们同饮自己的杯,是对门徒们最有挑战性的邀请。祂要求门徒们与自己一起,将生命完全奉献。

每个人都害怕失去生命,但是耶稣却保证说:谁若愿意救自己的性命,必要丧失性命;但谁若为我的原故,丧失自己的性命,必要获得性命(玛16:25)。

 

福音 若 13:1-15

阅读若望福音让人感到奇怪,若望没有像其他三部福音那样记载耶稣建立圣体圣事。

更需留意的是,若望用了整整一章来讲述「生命之粮」的言论(6章),以及对最后晚餐的记述占了整部福音篇幅的四分之一(13-17章) 。若望为什么在这五章的叙述中没有强调最重要的事情呢?

这当然不是疏忽,作者这样安排是有其目的。如果我们来看替代的那一部分,就会明白作者的意图。

在对观福音叙述圣体圣事的部分,若望福音插入了耶稣为门徒们洗脚,其他福音并没有记载,但作者却认为这是很重要的。

若望用洗脚的片段代替了圣体圣事的叙述,希望使他的团体明白,圣体圣事与洗脚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相同的。这两个事件相互关联,必须相互联系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

耶稣给门徒洗脚使得擘饼的意义更加鲜明,强调了门徒们通过圣体圣事与基督结合的意义是什么。

这段福音着重描述了事件的背景。

是在临近逾越节时,这是纪念由奴隶到自由的节日。

耶稣即将完成祂的逾越奥迹,现在就是祂「出谷」的时期,从这个世界回到天父那里去的时期。祂必须经过黑暗幽深的水的洗礼,即祂的苦难与死亡,才能将所有的人带到自由之地。

记载了逾越节,若望强调这是耶稣神秘的「时刻」,在福音中已经多次提及这时刻。

耶稣在加纳婚姻时第一次提到「我的时刻」还没有到(若2:4)。后来,在耶路撒冷时再一次提到这「时刻」:没有任何人对耶稣下手,因为还没有到达衪的时刻(若7:30;8:20)。在祂受难的前几天,耶稣说时刻将到:人子要受光荣的时辰到了。现在我心神烦乱,我可说什么呢?我说:父啊!救我脱离这时辰罢?但正是为此,我才到了这时辰(若12:23-27)。

耶稣等待的就是这时刻。耶稣既然爱了属于祂的人,就爱他们到底,就以这样的机会将自己作为爱他们的礼物,这是祂爱的最高表达。

福音还提到了晚餐和犹达斯,他是耶稣的门徒之一,因为受到魔鬼的推动,决定将老师交给司祭长。福音随后以很庄重的语气叙述说:耶稣因知道父把一切已交在他手中,也知道自己是从天主来的,又要往天主那里去(3节)。

为什么这里用了很长的描述呢?指出了耶稣的权柄,衪的天主性来源,及最后的命运;下文却是「洗脚」这件小事,似乎显得有些多余。

如果意识不到耶稣给门徒们洗脚的行为的重要意义,这里的描述就多余了。为若望来说,耶稣的行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位像奴隶一样弯下腰为别人洗脚的,不是别人,正是天父的唯一子,看到衪就是看见了天父(若14 :9)。

在用餐前和用餐的过程中,虔诚的犹太人会举行洗洁礼,仆人或者最年轻的人要为大家洗手。

最后晚餐中发生了从未听过的事情:这件事情清晰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中,甚至连细节,都无法忘记。

在门徒们惊呆的注视下,耶稣站起来,离开餐桌,脱下外衣,把毛巾束在腰间,然后把水倒在盆里,开始给门徒们洗脚,并用束腰的毛巾擦干。

一切都在安静中进行着。

门徒们很安静。因为看到的这一切使他们惊呆了,在心灵上产生了强烈的震憾。他们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耶稣像奴隶一样脱下了外衣,不是洗人的手,而是为别人洗脚。祂使自己如此卑微,就连一个受奴役的犹太人也会拒绝去做,以免丢掉自己的民族尊严。

耶稣这样做了,而衪就是天主。

门徒们的惊讶是可以理解的:他们与耶稣一起生活了三年,认为耶稣就是默西亚,并且急切地等待着衪完成经上记载的一切。他们知道,默西亚将统治大地,从这海到那海。他的仇敌将向他屈膝跪拜。众王都要崇拜他,万民都要事奉他(咏72:8-11)。

而如今在晚餐厅里,看到眼前发生的一切;他们光辉的希望落空了,梦想也被无情地打碎了。

在最后晚餐中,居住在我们中间的天主显示了祂的真正身份。在耶稣为他们洗脚的行动中,门徒们清楚地明白了耶稣所说的话:不是为受人服侍,而是为服侍人。

这是最令人惊奇的天主的自我启示,这位仆人天主才是真天主,其它的都是人手创造的偶像。

现在我们来看若望记载这一事件的重要性。

耶稣用为门徒们洗脚的方式彻底改变了人们心中的天主形象:坐在宝座上的伟大的统治者;要求别人朝拜、尊敬并臣服于衪;要求人们的服从和尊敬,否则就会发怒,甚至报复或惩罚;统治人的天主要毁灭那些反抗祂的人。

耶稣带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天主的面容。天主在自己的受造物 — 人前跪下来。祂来服侍人,而全能的天主却俯身下跪,来服侍人。这就是我们被邀去相信的唯一天主。我们是要相信,还是不信呢?

面对这个令人困惑的场景,揭示了我们彼此争论的荒谬,我们争着要受人尊重、鞠躬、名衔和奖赏,我们通过各种方式登上高位的争斗是多么渺小。

伯多禄知道,老师正在把人带向新的秩序:就是要重整使人生活错乱的人性常识,彻底改变人类欣赏的逻辑思维和判断标准。

天主的思想与人的思想不同。伯多禄无法接受的是,长上、有能力的人、拥有权力的人,能成功并获得特权的人,必须要去做弱者的仆人。

伯多禄以所有门徒的名义问耶稣说:主,你要给我洗脚吗?然后说:你万不可洗我的脚。他无法接受老师的这一做法。

面对伯多禄的不理解,耶稣非常镇定。人的逻辑根本无法接受无条件服务的逻辑,就如同天离地有多远一样。正如耶稣曾经提到,伯多禄的不理解和不接受的想法不是天主的想法,而是人的想法(谷8:33)。

耶稣对他说,如果我不洗你,你就永远与我无份。

耶稣不是在斥责伯多禄,也不是邀请他一定要接受,就像接受生命法则一样。对于这样一个困惑且犹豫的门徒来说,这样的要求太高了。

耶稣并没有说:如果你不去为你的弟兄洗脚,你就与我没有任何关系了。而是说:如果我不洗你。

是耶稣要必须为门徒们洗脚,而不是伯多禄。

耶稣只是要求伯多禄不要阻止天主向人显示自己的仆人身份。如果阻止,他将不会得到救恩。

实际上,被拯救意味着从人性的思想和信念中获得自由,就放下争坐首位、统治别人、使别人服务自己的想法。

谁若拒绝魔鬼的圈套,而像天主一样去做众人的仆役,便可得救。

耶稣从天降来,是为带给人救恩。正如斐理伯人书中的赞美诗所描述的那样:他虽具有天主的形体,并没有以自己与天主同等,为应当把持不舍的;却使自己空虚,取了奴仆的形体,与人相似,形状也一见如人;他贬抑自己,听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斐2:5-8)。

与伯多禄的对话之后,福音又详细叙述了耶稣的每一个细节:及至耶稣洗完了他们的脚,穿上外衣,又去坐下(12节)。

耶稣的每个动作在福音作者的眼中都有象征意义。

耶稣脱下外衣的举动表达了祂的奴仆形象。事实上,奴隶身穿短袖衣服,以便能更加自由的行动。

如今耶稣重新穿上外衣并坐下来。

这两个动作都表示自由人的状态(奴隶不穿大的外衣,并且站立着,随时准备执行主人的命令)。

耶稣在服务人群之后,进入了天国的光荣中,天父使衪坐在自已的右边。

需要留意一个容易忽略的细节:若望没有说耶稣在穿上外衣前先脱去了围裙。围裙还穿在耶稣身上,并将其带到了天上。耶稣并不是带着奴仆的形象来到世界,而返回天乡时就成了主人。

耶稣常常是仆人的形象,这才是天主真正的身份。

围裙是服务的标记,是基督徒不可脱掉的衣服。必须时刻穿在身上,随时准备服务那些有需要的人。

只有通过围裙,而不是别的衣服,才可认出是耶稣的真正门徒。

随后几节,耶稣以遗嘱的形式讲出了祂教导的中心:我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你们该彼此相爱;如同我爱了你们,你们也该照样彼此相爱。如果你们之间彼此相亲相爱,世人因此就可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若13:34-35)。

门徒就是跟随老师脚步的人。

保禄也劝告斐理伯人说:你们该怀有基督耶稣所怀有的心情(斐2:5)。

耶稣说,我给你们立了榜样,你们也应同样去做。

耶稣不是来受人服侍,而是来服侍人(谷10:45)。衪的门徒们也应效法老师的榜样,去做别人的仆役。

现在我们接着来谈「圣体圣事」。

耶稣给门徒们洗脚的行动使人明白,去祭台前领受圣体的真正意义。领圣体意味着使自己有意识地认同并效法基督,一生穿着围裙,服务别人。吃衪的肉并喝衪的血意味着要与基督成为一体。

在今日的读经二中,保禄劝勉我们说,在擘饼之前,每人都应仔细地反省自己的良心。需要我们必须反省的唯一问题,也就是基督徒生活的总纲:我是否常常穿着这件围裙,或者就像伯多禄在提庇利亚湖边一样,赤着身子呢?(若21:7)去见基督之前,我必须要穿上这件围裙。

没有仆人大过主人的,也没有奉使的大过派遣他的。你们既知道了这些事,如果实行,便是有福的(若13:16-17)。

今日的福音并没有这两句话,我们一起来看,因为这是这个事件的总结。

空虚自己,成为仆人,穿上围裙。这似乎是一条通往痛苦、羞辱与死亡的道路。

有些过去的灵修确实认为,追随基督就是寻找痛苦与苦难,是取悦天主的方法。以此来看,基督徒的生命不是喜悦的泉源,而是忧伤与害怕。

人人都在寻求幸福,天主把这一愿望放在人的心中。找到通往幸福的道路有时很难,人有时会追求错误的目标和方向,因而得到的是失望与痛苦。

追求虚幻的幸福就是罪过。

福音就是好消息,为人指出幸福的方向。

福音与人类的思维不同,耶稣向那些信赖祂的人许诺:你们是有福的。

这就是给人的惊喜:奉献自己才是通往幸福的唯一道路。

这是若望福音中耶稣所说的第一种福分。

第二种福分是耶稣对多默所说的:那些没有看到却相信的人是有福的(若20:29)。

这就是两种福分:一种是实践爱德的人,另一种是有信德的人。

已有0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