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胜死亡的大爱(圣周五)

2024-03-28 12:01   意鸣子  阅读量:12825

圣周五 耶稣苦难 

 战胜死亡的大爱

过去在宣讲耶稣在十字架上的苦难时,时常特别强调残酷的一面。从这样的宣讲中,产生了一些艺术上的表达和虔诚的敬礼,比如残酷的鞭刑,耶稣在十字架重担下跌倒,以及凶残士兵们的嘲笑与虐待。

这种理解福音的方式无法使人更好地理解逾越节的意义,反而会使人不易理解。

实际上福音是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打动人。因为福音很冷静地描述了耶稣所受的残酷折磨。其目的并不是煽动读者的怜悯或悲伤的情感,而是使读者明白天主在基督身上向世人显示的无限大爱。

福音并非在痛苦中徘徊,因为其记述的不是苦难,而是爱情。并且想要告诉我们的是:

因为爱情猛如死亡,妒爱顽如阴府:它的焰是火焰,是上主的火焰。洪流不能熄灭爱情,江河不能将它冲去。如有人献出全副家产想购买爱情,必受人轻视(歌8:6-7)。

在四福音记载苦难的残酷层面,若望福音是最冷静的。他略去了所有的屈辱细节,比如打耶稣的头,向祂脸上吐唾沫,只是记载了耶稣受鞭打与被打耳光。

今天礼仪中宣读的是若望福音的记载,耶稣不是走向死亡,而是走向光荣。

十字架上的基督使我们明白,罪恶将人带向何处:使人变得不像人形。但是若望随即引导我们默想天主对罪恶的答覆:圣神的恩赐,以及使圣善又正义的耶稣复活。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讯息,现在让我们重复以下的话:上主,求你使我们明白祢的痛苦给人带来的爱是何等伟大。

 

读经一 依 52:13-53:12

   为了使我们进入耶稣生命的最高峰,今日的读经一选自旧约中的最著名的片段之一:上主仆人的第四篇诗歌。

    圣经中「上主的仆人」是一个受人尊敬的称号,比如那些像梅瑟与达味这样的人物(出14:31,咏89:21),尤其是依撒意亚先知书中的这位不知名的人物,被称为「上主的仆人」。

他是一个神秘人物。先知首先叙述了他的蒙召。他被召成为万民之光,首先为以色列子民,然后为万民。先知随后记载他在执行上主托付给他的使命时的付出,在面对别人的不理解与失败时的失望,以及他生命的悲惨结局,在羞辱中被处死。

耶稣死后,门徒们的心中也有一个令人困惑的疑问:衪是否是天主的使者呢?祂若是无辜的,天主为什么要衪受苦呢?天主为什么不保护衪呢?

一位门徒经过长时间的反思,默想老师的悲惨生命,在最后冷静地得出结论说:他是无辜的,天主在他身上完成了闻所未闻的奇迹。

这位门徒的反思就是今日读经一的中心部分(依53:1-11a)。

在读经一的引言部分(依52:13-15)与结束部分(依53:11b-12)是上主对此事的判断,是关于祂忠信的仆人所说的。

天主自一开始就强调祂的仆人必要成功(13节)。的确,他的容貌已毁伤的不像人,所有看见他的人都感到害怕,因为他的形状已不像人(14节)。但是,有一天,所有的人在他面前都要感到惊讶,因为包括世界的统治者在内,都要在他面前看到从没有听说过的事(15节)。

什么奇迹呢?

这段经文没有叙述。但是如今,在逾越奥迹的光照下重新阅读这段圣经,我们就肯定会知道,上主的仆人就是耶稣,就像初期基督徒的认识一样(宗8:30-35)。

这位门徒的动人反省开始了(依52:1-11)。这位门徒是所有人的代表,生活在上主仆人的身边,是他的无辜与成全的证人。

    谁肯相信我们的报导呢(1节)?我们看到了由上主手臂所完成的伟大奇事。看见了一个几乎不可相信的奇迹。我们甚至也不明白上主在祂忠信仆人身上所行的事。只有在安静地反思中,我们才能理解所发生之事的意义。如今我们应继续宣报我们所看见的事,即使没有人或只有少数的人相信我们的报导。

这就是这位仆人的故事。

他像生在旱地里的根苗(2节)。

他没有名字,我们也不知道他的来历和他的祖先。他是人类的一员,世界的居民,而这个世界就像一片没有生机的荒漠。

他在痛苦与羞辱中成长,并有苦难陪伴(2-3节)。

    他没有吸引人的外表,也没有俊美,没有令人恋慕的地方:财富、权力与成功。他受到别人的轻视,因为按照人性的标准,他不算得什么。由于他的失败,甚至众人都认为这是天主对他的惩罚,最好离他远一些。

 然而,他承受的看似没有意义的痛苦却有了意义:他的创伤治疗我们。

 他的痛苦开启了我们的眼睛(4-5节),向人显示了罪恶的可怕性。

 他的痛苦使人明白,我们所走的道路是如何愚蠢,而他的痛苦将带领我们走向智慧之路(6节)。他向我们传达了一条可以改变世界的消息,一条被约伯的朋友以及东方的智者所忽略的真理:不是承受痛苦的人犯了罪,而是使人承受痛苦的人犯了罪。义人遭受了不义的对待,并没有以恶报恶。

 新世界不是产生于像拉默客一样的人,以报复来对待不正义。而是像亚伯尔与天主的仆人一样,以爱来打破邪恶的圈套,承担痛苦与折磨,为别人服务。

 这位仆人不是用言语,而是用他的生命和生活中的痛苦来传递消息:他受虐待,仍然谦逊忍受,总不开口,如同被牵去待宰的羔羊;又像母羊在剪毛的人前不出声,他也同样不开口(7节)。

    伯多禄清楚地明白「上主仆人」的诗歌的意义。伯多禄劝勉那些经常遭受主人侮辱的仆人们说:基督为你们受了苦,给你们留下了榜样,叫你们追随他的足迹。他没有犯过罪,他口中也从未出过谎言;他受辱骂,却不还骂;他受虐待,却不报复,只将自己交给那照正义行审判的天主,他在自己的身上,亲自承担了我们的罪过,上了木架,为叫我们死于罪恶,而活于正义;『你们是因他的创伤而获得了痊愈。 』你们从前有如迷途的亡羊,如今却被领回,归依你们的灵牧和监督(伯前2:21-25)。

    叙述了这位仆人的痛苦后,作者又记载了他所受的审判:受了不义的审判而被除掉(8节)。

不义是来自人,而不是来自天主,是人做了不义的宣判。他们杀害了上主的仆人,把他与歹徒同埋,使他同作恶的人同葬(9节)。

人们将他的骨骸葬在歹徒中间,以为这样就可以永远结束他的生命,并从人间将他的记忆抹去。

他的坟墓上没有墓志铭,他的名字已被人遗忘。

但是,作者却庄重地叙述,如同墓志铭一样:他从未行过强暴,他口中也从未出过谎言(9节)。这句话是个正义的评价,比任何纪念碑都敬重他。

他的仇人不仅要除去他的生命,而且还要除去他的后裔。他们运用暴力,为使他的讯息以及他对生命的教导从人间消失。

所有的一切是否都结束了呢?

在反思的最后部分(10-11a),作者叙述了天主的奇妙计划:这位仆人的默默苦难实现了上主的救赎计划。他的名字不仅没有被忘记,而且还将获得更大的光荣,并要产生无数的后裔。

这段经文的结束部分记载了上主的审判。这位仆人的痛苦将使天主的正义在世上临现,并使所有的人认识天主,就是使所有的人认识这位受苦的仆人,并使他成为众人生活的楷模。

 

读经二 希 4:14-16;5:7-9

本息拉劝勉他的门徒说:我儿,凡降到你身上的,你都要接受;在痛苦中,你要忍受;在各种困苦中,你要多多忍耐;因为金银应在火里锻炼,天主所喜悦的人,也应在谦卑的火炉中锻炼(德2:1,4-5)。

圣经中从未记载天主试探恶人。试探是保留给义人的,因为义人通过试探可以增强他们的忠贞。

耶稣是真人,又是正义的,当然不能免于试探。实际上,对观福音记载,耶稣在公开生活的开始就接受了魔鬼的试探。马尔谷只用了短短的两节叙述。玛窦与路加则进一步发展了这一主题,为使读者明白,耶稣在祂的一生中就接受了试探。并且他们用了三个形象的比喻,即权力、财富、及外在的光荣。这也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试探。

读经二记述的就是「受试探」的主题,并指出耶稣受试探对我们的意义。

耶稣像我们一样在各方面都受过试探,因此明白我们的软弱。耶稣与我们之间只有一点区别:我们时常对天主不忠,但耶稣却从没有屈服于试探,祂从没有犯过罪。

耶稣也和我们一样经历过人性的软弱,这使我们与祂非常亲近,因为祂懂得我们的问题,理解我们的错误和软弱。

 耶稣面对的最艰难的考验是在革责玛尼山园和十字架上。

 马尔谷记载,在橄榄山,当耶稣想到即将要临于自己身上的痛苦时,就感到恐惧害怕(谷14:33)。衪感到害怕,因为在衪生命结束的时候,觉得一切都失败了:群众和门徒都没有接受衪的教导。耶稣自己一定反省过,自己的存在是为建设一个新的世界,而自己将以这样的方式结束生命,这样做是否还有意义。祂的死亡有价值吗?

这就是诱惑:因为怀疑死亡与失败并不能改变世界。奉献自己的生命值得吗?或是如同以前一样,现在最好也逃跑? (若8:39;11:54)最后一个诱惑就是耶稣在十字架上时的呼喊:我的天主,我的天主,你为什么舍弃了我? (谷15:34)

 读经的第二部分(希5:7-9)向我们传达了一个安慰的信息:通过遭受的苦难,耶稣懂得了服从天父的困难。

 我们可以怀着信心投奔耶稣,如果我们与耶稣一起祈祷并接受祂的圣神,我们虽然不会免于疲劳与诱惑,但是我们可以拥有耶稣的力量战胜诱惑。

 

福音 《若望福音》所记载的耶稣若难史 18:1-19:42

耶稣被捕 

受大司祭审问,伯多禄背主 

比拉多审问耶稣 

耶稣受戏弄 

比拉多再审耶稣 

耶稣被判死刑 

耶稣死于苦架 

耶稣的衣服被拈阉

耶稣与母亲

耶稣死在十字架上

耶稣的罪状牌 

耶稣被埋葬

 四部福音都用了两章叙述耶稣的苦难史。记载的都是相同的事件,但每部福音的叙述角度和细节却不同,正是如此,我们不能从历史的角度将四部福音的叙述组成一个完整有序的事件,每部福音的记载大体相同,重点却不一样。

这些不同点来自每部福音作者的独特视角。有的作者记载了,而其他作者没有记载。对观福音中忽略的细节,若望福音却有详细的叙述。

作者的目的不是对事件的书面报导,对事件前后发展的每个细节都作详细的叙述。而是为了滋养基督徒的信德,并在逾越奥迹的光照下去理解耶稣苦难的意义。

门徒们对耶稣的死亡毫无心理准备。他们心中还产生了一​​些令人困惑的疑问,这也是我们今天的问题:耶稣遭到了朋友的背叛和出卖,信赖这样的一个失败者有意义吗?合法的宗教领袖认为祂是亵渎者,而罗马长官把祂当作罪犯判处死刑。我们却以这样的人为典范,有意义吗?我们相信祂是一个受迫害的义人吗?天主为什么不解救祂呢?

若望福音的苦难史不只是在告诉我们事情发生的经过,更是要帮助我们理解所发生的事情的意义。

 在看若望想要传达的详细讯息之前,现在先来反省一下耶稣被处死的原因。

那些对耶稣只是表面理解的人们,耶稣的死亡就是完全的荒诞。一个治愈病人、拥抱并抚摸儿童、爱护穷人、为所有人服务的人为什么会被杀死呢?

  是否把耶稣的死归结是天父的奇妙旨意,为了宽恕人类的罪恶,需要牺牲一个义人的血?这样的解释的确很难接受。

那么耶稣为什么会被钉死?从哪个角度说耶稣为我们而牺牲了自己呢?衪甘愿交付自己,被人钉死在十字架上,要将我们从什么样的奴役释放出来呢?

若望福音的开始就已清楚地指出了人们反对耶稣的理由:耶稣是光,光在黑暗中照耀,黑暗却不能胜过衪(若1:4-5)。衪就是普照众人的真光(若1:9),但是世人却喜爱黑暗胜过光明,因为他们的行为是邪恶的(若3:19)。

这真光照耀了世界的黑暗,有些光辉尤其强烈。这些光辉照耀了纯朴人的心灵,使他们充满喜悦与希望。但却使那些喜爱黑暗的人感到厌倦和生气。

对于那些政治与宗教领袖来说,真光的四道光辉特别无法忍受。

第一道就是耶稣显示出来的天主的面容。

  以色列的精神领袖放弃了先知们宣讲的天主是丈夫和父亲的温柔形象,而教导人们相信天主是一位严厉的立法者与审判者,天主将会严厉惩罚那些违反天主诫命的人。

 耶稣宣讲的天主是父亲,一位慈祥善良的父亲。我们应该怀着孩子的纯朴与信赖投奔到天主前,因为天主对那些接受或拒绝衪的人却始终保持着温柔的情怀(玛5:45)。祂照顾着天空的飞鸟与田野的花朵(玛6:25-31),数算我们的头发,并且在我们祈祷前,就已知道了我们的需要(玛6:8)。没有任何人,即使是最邪恶的罪人,也没有必要害怕天主。因为天主竟这样爱了世界,甚至赐下了自己的独生子,使凡信他的人不至丧亡,反而获得永生,因为天主没有派遣子到世界上来审判世界,而是为叫世界藉着他而获救(若3:16-17)。

经师和法利塞人以他们自己的肖像创造了一个天主,根本不与税吏和罪人有任何关系的天主。因此耶稣的宣讲完全颠覆了他们心目中的天主形象。

因此,对于这些精神领袖来说,耶稣是一个疯子,是异端邪说(若8:48),是需要被砸死的亵渎者(若8:59,10:31,39),必须要把祂从人间除去,越早越好,因为耶稣对他们祖先的信仰是一个危险,并使那些心灵纯朴的人走上邪路。

真光的第二道光辉照射到了错误的宗教观。

宗教行为可以是真信仰的表达,并能给人带来内在的安宁与平安。但有的宗教只是一系列的外在做法,是人创立的,用来培养与天主之间的虚幻关系(也许是无意识的)。这样的宗教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并使人感到厌倦(玛11:28-30)。这样的宗教使得人与天主的关系变成只是遵守外在的仪式和法律,常常会变成虚伪的形式主义。

 耶稣并没有纠正这样的宗教。祂不只是谴责,并且以用心​​神来朝拜天主的名义拒绝了这样的宗教。耶稣数次引用了依撒意亚先知书中的话:这民族用嘴唇尊敬我,他们的心却远离我,他们恭敬我,也是虚假的,因为他们所讲授的教义,是人的规律(谷7 :7)。衪遵守安息日,但坚信人应该高于安息日。

拒绝这种宗教的高峰是耶稣驱赶圣殿里的商人。

若望把耶稣清洁圣殿放在了福音的开始(若2:13-22),因为这一事件表达了耶稣对仪式主义的拒绝,外在的仪式不是热爱生命的表达。天主喜悦的唯一祭献就是「以真理与心神朝拜」。

这第二道光激怒了那些喜欢黑暗胜过光明的人。

他们对耶稣的态度从拒绝转向敌对,最后决定要除掉祂,因为耶稣扰乱了他们的正常宗教秩序:一个人为全民族而死是有益的。这是当年主持圣殿祭献仪式的大司祭盖法所说的话(若11:50)。

第三个理由是从人的层面看。

在我们的社会中,什么样的人堪称为模范,自我实现的理想人物?

在耶稣时代,成功人士是犹太人公议会的成员、圣殿的司祭,经师,他们喜欢穿上长袍游行,在街市上受人请安,在会堂里坐上座,在筵席上坐首席(谷12: 38-39)。受人尊敬的是大黑落德的两个儿子,斐理伯与安提帕,他们生活在豪华的宫殿,受到下属的吹捧。

为耶稣来说,拥有人们眼中的这些成功不是成功,而是失败。耶稣问犹太人说:你们既然彼此寻求光荣,而不寻求出于唯一天主的光荣,你们怎么能相信我呢(若5:44)?

耶稣也期待着受到光荣,祂祈祷说:父啊!现在,在你面前光荣我罢!赐给我在世界未有以前,我在你前所有的光荣罢(若17:5)!但耶稣所期待的光荣并不是在骑着驴背上,在人群的欢呼声中进入耶路撒冷,祂的光荣是在加尔瓦略山上。祂在十字架上被举起来的时候,耶稣向人显示了天主对人无尽的爱。

一粒麦子如果不落在地里死了,仍只是一粒;如果死了,才结出许多子粒来。爱惜自己性命的,必要丧失性命;在现世憎恨自己性命的,必要保存性命入于永生(若12:24-25)。

耶稣的价值观与世界的价值观完全相反。为耶稣来说,人的模范不是赢,而是失去;不是统治,而是服务;不是只想着自私的利益,而是为别人牺牲自己。

这第三道光也不是世界所接受的。有一天,耶稣以带有讽刺的口吻说:他们喜爱世人的光荣,胜过天主的光荣(若12:43)。

第四道光是从社会的层面而论。

我们生活在一个竞争的社会。从小时候开始,我们就受到一种教育,如果我们不竞争,不出人头地,我们就会失去一切。只有出人头地,才能统治别人,才能吸引别人的注意。

 耶稣对以这样的生命规则为基础的社会持有什么样观点呢?

有一天,耶稣坐下,叫一个小孩子过来,放在门徒中间,抱起他来,给门徒们说:谁若因我的名字,收留一个这样的小孩子,就是收留我;谁若收留我,并不是收留我,而是收留那派遣我来的(谷9:36-37)。

在耶稣时代,小孩子是不计算的,是没有价值的象征,需要完全依靠他人。他们不能带来任何财富,只是消费,并需要一切的生活所需。

在新世界里,这些弱小者将从边缘被置于中心位置。他们将坐在尊贵的座位上。耶稣的团体拥抱贫穷弱小,以及需要别人协助的「小孩子」。他们可能会阻碍他人的生活秩序。耶稣拥抱他们,并不是被动的念头或幻想,也不是鼓励懒惰,而是要帮助他们成长,使他们成为成年人,并能负起当尽的职责,可以规划并建树他们的生命。

如果耶稣的死亡是因为祂带给世界的真光,那是否可以避免死亡呢?

当然可以。如果耶稣离开耶路撒冷,如同以前做的那样(若11:54,7:1;玛12:15-16),如果衪返回纳匝肋继续做木匠,使世界如同以前一样,毫无疑问,人们将不会杀害祂,祂也会度着平静的生活。

耶稣并没有渴望死在十字架上,但祂如果逃避去死,祂需要放弃自己点燃的真光,否认自己所有的教导。这样衪可能会进入社会高层,迎合社会的思想,顺从邪恶的胜利,使人类永远陷于「世俗之子」的手中。

耶稣受过这样的诱惑,如果衪顺从了魔鬼,祂将不会死在十字架上,也可能会获得成功,得到撒旦许下的世上王国的权力。但这也将是耶稣使命的失败。

前面提到的这些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圣周五福音的神学意义。

若望福音叙述的耶稣形象与其他福音叙述的不同,尤其表现在耶稣苦难的记载上。

首先表现在耶稣在革责玛尼山园的被捕(若18:1-11)。

对观福音记载,耶稣伏在地上,感到害怕与忧伤,死亡的恐怖笼罩着衪,需要门徒们精神方面的支持。衪要求门徒们与衪一起醒悟祈祷。

若望福音丝毫没有强调耶稣的人性感受,没有提到耶稣感到忧伤与害怕,以及祂内心的挣扎,也没有提到耶稣祈求天父免去这杯。

若望福音描述耶稣坦然面对一切,知道一切。对即将发生的事没有感到害怕,反而可以运筹帷幄。不是士兵们将衪逮捕,而是衪自愿奉献自己,重复说了两次「我就是」。没有人可以拿去耶稣的生命,是祂镇定地走上前去,自愿交付出来的(若10:17-18)。

恶人在耶稣跟前常常就象是在夜晚行动。当见到耶稣时,他们就害怕地往后退,跌倒在地上(若19:16)。

我们需要在圣经的光照下阅读这个场景。圣经中的「我就是」表示的是天主的自我启示。主来临时,恶势力不得不后退。它们感到恐慌,就跌在地上。

福音作者在此处表达了很深的神学讯息,并邀请读者在圣咏的光照下阅读耶稣的被捕和祂的受难:因为我的仇敌已退藏,在你面前已颠仆灭亡(咏9:4)。当恶人前来攻击我,要吃我的肉时,我的对手,我的仇敌,反而跌倒断气(咏27:2)。

若望引用这段圣咏, 是为给那些处在光明与邪恶势力之间挣扎,并担心被邪恶势力所战胜的人们带来信心与希望。

若望邀请人们不要失去信心,因为黑暗势力虽然拥武器的力量,但它们无法与基督的光相比。即使邪恶势力看似获得了胜利,实际上却失败了,黑暗及其势力将被投进暗无天日的深渊中。

对观福音记载,耶稣被捕后,被带到了大司祭盖法的庭院。他们连夜召集经师和长老一起控告耶稣,确定祂的罪行,好将耶稣带到总督比拉多那里。

若望福音的记载则略有不同。耶稣连夜​​受审是在盖法的岳父亚纳斯那里(若18:12-24)。

为什么作者要首先提到这位似乎毫无关联的老人呢?

亚纳斯从公元6年至15年之间做了10年的大司祭。即使在被罗马总督撤换之后仍握有权力。在他之后,他的家族依然占据着这个令人垂涎且受人尊敬的职务长达15年之久:他的四个孩子(或许五个),一个儿子和一个侄子继承了大司祭的职务。

 他是家族的族长,圣殿内所有的宗教活动都由他安排。他还掌握并管理着朝圣者的奉献、换钱者的盈利、圣殿内的牛羊鸽子的买卖等等。

耶稣将圣殿内的商人驱赶出去的行为比亵圣还要严重,因为这损害了他家族的巨大经济利益。因此,他无法容忍这个来自加里肋亚的木匠之子,竟然谴责他把天主的圣殿变成了贼窝。

亚纳斯是福音中最险恶的人物。他组织了针对耶稣的所有控诉。因此,若望把他描述成了邪恶势力的象征,是喜爱黑暗胜过光明之人的化身,代表着那些可以不择手段,密谋、不正义和谎言,即使违反法律,也要维持自身的权力和利益的人。

耶稣在他面前毫无惧怕。当他要求耶稣阐释衪所讲的教义时,耶稣平静地回答说:你为什么问我?你问那些听过我的人,他们知道我所说的(若18:21)。

亚纳斯是那些不用自己动手就使用暴力的人们的代表。他教导他的仆人们看清,即使没有他的命令,当别人对主人有丝毫的不敬时,应如何面对。

其中的一个仆人打了耶稣一个耳光。

耶稣的反应很平静,但很坚定:我若说得不对,你指证哪里不对;若对,你为什么打我(若18:23)?

与若望福音中记载的其他人物一样,这个仆人也有象征意义。他代表了那些通常因为无知或幼稚,或是因为利益的驱使而见风使舵,站在强者一边的人。

 无论何种方式,人们很容易向强者屈膝,任其驱使。在所谓的成功人士面前,人们无意识地就会羡慕或崇拜,最终将自己的自由完全交于他们,为了获取他们的肯定乐意去做任何事。

若望邀请每一个人去反思这个仆人的人格。因为他为了讨好世界的权贵,为了维护所谓的宗教,居然可以打耶稣的耳光,并拒绝耶稣的话。

若望用了很长的篇幅叙述耶稣在比拉多前的受审,几乎是马尔谷的两倍(若18:28-19:16)。

阅读这段叙述,作者强调了罗马总督的动作,总是不断地进出总督府。

进进出出的背后有一个宗教方面的原因。犹太人不能进入外邦人的家,否则将会受到沾染,成为不洁。但若望以这个细节强调耶稣的王权。

如果按照统治者的行动变化来细分这段福音,我们可以分成七个场面(若18:29-32;18:33-38a;18:38b-40;19:1-3;19:4- 7;19:8-11;10:12-16)。在这些部分,除了耶稣之外,还有其他人物的出现,如比拉多,犹太人,士兵,巴拉巴。这些都是真实的人物,但是在若望的笔下,他们也是在耶稣王权面前的不同表现的象征。

比拉多代表的是这个世界的权力,与耶稣正好相反。是那些获得成功与权力的象征,没有正义和真理是其最高的价值观。他们认为,一切事情都要让位于权力,不惜一切代价获得权利,若是需要,甚至可以牺牲无辜。

犹太人代表了那些按照自己狭隘的标准而扭曲了基督王权的信徒。他们遵守着宗教传统,却无法放弃他们心中的天主形像。

在十字架下,他们看到了比拉多写的罪状牌,描述耶稣是宇宙的君王,因此而感到气愤。他们希望继续相信通过暴力取胜的天主,而不通过爱。他们不接受屈辱和失败的君王。

总督府的士兵都是穷人,他们也是受害者,而不是施害者。他们远离家乡与家人,常常受到长上的羞辱,失去了所有的人性感受,欺负那些比他们更软弱的人。他们代表着那些只相信权力,只尊重胜利者,并嘲笑失败者的人。

他们代表着那些向权力低头而不询问理由,甚至乐意执行不正当命令的人。

巴拉巴的意思是没有父亲的儿子。

他是一个罪犯,是邪恶「父亲」的儿子,在世界的开始就是杀人犯(若8:44)。他代表着历史上的所有强盗,施行暴力和杀人流血的人。而人们却常常认为这样的人是英雄,喜爱他们胜过喜爱弱小。

在认识了这些人物的象征意义后,我们来看福音中的两个重要的时刻。

第一个时刻就是开始时的时刻:清晨(若18:28)。

黎明正在来到,黑夜正在消失。福音作者强调了犹达斯离开晚餐厅的时刻:犹达斯一吃那饼,就立时出去了,那时正是黑夜(若13:30)。

在这个黑夜里,不同的人物在活动:犹达斯带着一队兵,拿着火把和武器,去革责玛尼庄园捉拿耶稣;被伯多禄用剑削下右耳的大司祭的仆人玛耳葛;亚纳斯和他的女婿盖法,盖法是“黑暗之子”手中的傀儡(若12:35-36),以及否认老师的伯多禄。

在这个黑暗的夜晚,邪恶在庆祝胜利,但是,黑暗正在退去,光明正要走向胜利。

第二个时刻就是约是第六时辰,即正午(若19:14),是耶稣受审的顶峰。那时正是太阳以其最强的光辉照耀世界的时刻,这时比拉多对众人说:看,你们的国王。

我们现在来看「耶稣的王权」这个主题,七个场面都围绕这个主题。

在古代的中东地区,君王的职责就是使他的子民获享自由与和平。然而,以色列君主时代的经验却是灾难。长达四个半世纪,耶路撒冷的宝座上坐的都是没有能力的邪恶君王。

上主怜悯了以色列子民,并藉着先知们预言说,有一天祂将亲自统治祂的子民。怎样实现呢?

天主实现许诺的方式常常使人惊讶,与人们的期望完全不符。

若望福音的前部分已经提到了耶稣的王权(若1:49;6:15;12:13,15)。如今在第18-19章,「君王」一词共出现了十二次。

特别是中间(若19:1-3)和最后一个场面(若19:12-16),重点强调了耶稣是君王。

在第一个场面是对世界王权的嘲讽。士兵们取笑地称呼耶稣是国王。

若望在这里很少描述耶稣受的痛苦,却强调了君王登基的所有因素:王冠(茨冠)、紫红袍、欢呼声。

亚纳斯的一个仆人打了耶稣一个耳光,耶稣反问了他,但在这里耶稣却没有反对这样的滑稽行为。

耶稣接受了,也就推翻了人们所期待的达味王朝的默西亚形象:强有力的胜利君王。祂讽刺了一切野心、对光荣的迷恋、对权力的疯狂、对荣誉与尊重的渴望,以及对首位的争夺。按照天主的标准,真正的君王,真正的成功者是为爱而奉献自己生命的那一位。

结束部分(若19:12-16)是以隆重的方式开始的。

比拉多将耶稣带到外面,使祂坐在一个高台上,然后对人群说:看,这就是你们的国王。

没有人可以明白这样做的意义。但是,就因着世界王权代表说的这些话,甚至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承认耶稣是新的国王,并把权力交给了祂。

为犹太人来说(请不要忘记这些人代表着谁),罗马总督说的话是多么荒唐,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挑衅。他们不要这样的国王,使他们的所有期待落空,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耻辱,因此他们呼喊说:除掉,除掉,钉衪在十字架上。

按照人的标准来看,耶稣失败了。但是在天主的计划中,衪的失败驱散了笼罩世界的黑暗,打破了一切形式的不正义和不人道的恶性循环。

耶稣在那里没有说一句话,因为衪已经解释了一切。祂在等待每一位去说话,去做自己的选择。每一个人都可以选择,或选择世界的王权或选择与耶稣一起奉献生命,建设天主的国。

生命的成功或失败取决于如何选择。

若望只是简短地描述了耶稣的苦路旅程:耶稣自己背着十字架,来到了一个名叫髑髅的地方(若19:17)。在这样,没有妇女为祂痛哭,也没有基肋乃人西满帮助祂背十字架。是耶稣自己决定走向显示。光荣」的地方。

在耶稣被钉的片段(若19:18-37),若望叙述了其他福音中没有的一些细节。

首先就是十字架上的罪状牌,为使路人明白祂被处决的原因。

对观福音只是简单地叙述,而若望强调了这一点(若19:19-22)。罪状牌是由比拉多所写并钉在十字架上的,是用希伯来文(犹太人的神圣语言),拉丁文(世界统治者的语言)与希腊文(罗马帝国的语言)写成的。

提比留皇帝的代表再一次正式地证实了耶稣的王权以及做王的新方式。天下所有的人都应知道,新的王权来到了世界。

过去和现在的犹太人都拒绝了这样的王权,但仍将继续宣讲这一王权,从十字架上一直到世界的终结。这是最终的选择,不可收回、不可更改。

比拉多虽然不明白其中的意义,却做了先知。

这位新的国王在光荣的宝座——十字架上登基以后,发生了什么事呢?

与对观福音不同,若望没有记载过路的人、司祭长、经师与长老对耶稣的嘲讽。因为这位国王为犹太人来说是绊脚石,为外邦人来说是愚妄(格1:23)。人们可以接受或者拒绝,但是,一直到世代的终结,没有人可以忽略祂或者取笑衪。

对观福音虽然也记载了瓜分衣服,若望清楚地叙述了耶稣的衣服被分成了四份(若19:23-24)。也只有若望记载了耶稣的长衣是一体的,士兵们拈阉分了长衣,并特意引用了圣咏的诗句:他们瓜分了我的衣服,为我的长衣彼此拈阉(咏22 :19)。

为什么如此看重这一看似不重要的小事呢?

古人认为衣服具有像征意义。衣服上拥有穿衣服之人的精神。衣服代表着穿衣服的人,他的工作,处事方式以及与人交往的方式。因此,慕道者在领洗时脱掉旧的思想与行为衣服,穿上基督的新衣服。

耶稣的衣服代表着耶稣自己和衪的整个生命。

「四」这个数字代表着大地的四极,即整个世界,耶稣为了整个世界而奉献了自己的生命。

若望想要表达的神学信息很清楚:基督的奉献具有普世的价值,每一个人都可以分享。

与耶稣的衣服不同的是,衪的长衣没有被分开。

虽然要向全人类和不同文化的人传播福音,但福音将永远保持不变,不可分割,因为福音就是耶稣自己;谁都不可增加或删除任何内容。

 

第三个场面是在加尔瓦略山上(若19:25-27),耶稣的母亲站在十字架下,祂把母亲委托给爱徒。

从历史角度来看,这段经文有很多令人不解的地方。

马尔谷记载了一些妇女,并提到了她们的名字,远远地望着十字架。三部对观福音都没有记载玛利亚和若望在十字架下站着。

除此之外,罗马法律禁止亲人靠近刑场。另外,玛利亚玛达肋纳与其他的妇女也应该不会让一位母亲去见证儿子的残酷受刑。

耶稣对母亲说话的方式以及祂平静地说的话也令人非常惊讶。耶稣称号母亲「女人」,就像在加纳婚宴上的称呼一样(若2:4)。但是在以色列,从来没有儿子这样称呼自己的母亲。

对这些记载的解释与纪实性的记载不同。

若望在这里不是强调耶稣对玛利亚的关心,想到了她以后的生活,将她托付给了自己的爱徒。因着这位女人在门徒团体中享有的好威望,人们会争相照顾。

作者要从事实的角度来表达信仰与神学上的意义:在加尔瓦略山上,肯定有一些与耶稣非常相近的人。

为若望来说,母亲象征着那些对天主忠信的以色列子民。

在希伯来语中,以色列是阴性名词。因此,天主的选民在圣经中被形容为女人、贞女、新娘与母亲。正是这个女人,母亲以色列,产生了默西亚时代的新子民。

    耶稣首先劝勉这位代表新以色列的女人,要接纳所有追随耶稣,追随世界的新国王直到加尔瓦略山,即奉献自己生命的人们,要像子女一样接纳他们。他们是默西亚许诺的合法继承人。

    然后耶稣告诉由爱徒代表的新团体,邀请他们将新以色列视为母亲,因为他们由她出生。

    如果人们理解并接受了耶稣的遗愿,很多的误会与犯罪将会避免。

    若望记载,耶稣的死亡非常安详(若19:28-30)。没有呼喊、没有地震、太阳也没有黑暗。耶稣在十字架上登基为王,祂的王权决定了祂的命运。

    耶稣完成了天父托付给衪的使命:永远地除去了阻碍人默想天主慈爱面容的帐幕。

    现在还缺最后一点才能完成使命。

    为了应验圣经上的话,耶稣说:我渴(若19:28)。

只有若望记载了这句话,而且认为有重要的意义。这句话引自圣咏42:3:我的灵魂渴慕生活的天主。

圣咏作者用这句话表达对上主面容的急切渴慕。

若望以象征的意义来解读耶稣是真的口渴,如今正要断气。

耶稣的口渴指的是,祂热切渴望赐给人类生命的活水,正如衪对撒玛黎亚妇人所说的一样。只是在那里,那位妇人请求耶稣给予她生命的活水,使她永不再渴,也就是准备并接受天主的恩赐。

耶稣的愿望就要实现了。祂尝醋之后,说:完成了。就低下了头,交付了灵魂(若19:30)。

这就是可以使人解渴的水,是人类真生命泉源的水,倾倒在所有接近十字架的人。

耶稣死后,一切都完成了,圣神也赐给了人。我们现在来看耶稣被埋葬。在这里,若望愿意帮助门徒们理解所发生的非凡事迹。

他强调了一个本身并不重要的细节;有一个士兵用长矛刺透了耶稣的肋旁(若19:31-37)。

作者反复强调这个细节看似是多余的,强调了三次这样的见证是可信的:那看见这事的人就作证,而他的见证是真实的;并且「那位」知道他所说的是真实的,为叫你们也相信(若19:35)。

通过这个细节,作者强调了更深刻的意义。

为了解读这段圣经,作者提到了事情发生的时间:那天是预备日。就在那一天,在圣殿的庭院内,司祭们正在祭杀逾越节的羔羊。

因此,福音作者邀请我们要在「出谷」的事迹中阅读福音。

若望想要告诉我们的是,在预备日,真正的逾越节羔羊在加尔瓦略山上被祭杀了。通过倾流自己的血,耶稣把整个人类从毁灭的天使手中,从邪恶与死亡的统治之下拯救出来了。

为了强调这一信息,作者还记载了其他福音中没有叙述的一个细节:有两个强盗也与耶稣一起被钉,而士兵们为了加速犯人的死亡,将与耶稣一齐被钉的两个强盗的腿打断了,当士兵来到耶稣跟前时,发现衪已经死了,就没有打断衪的腿。

这里再次强调逾越节的羔羊,按照出谷记的记载,不可折断逾越节的羔羊的骨头(出12:46)。

还有最重要的一个细节:有一个士兵用长矛刺透了耶稣的肋旁,立时流出了血和水。

这一发生在身体上的事件本身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为若望来说却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

为闪族人来说,血是生命的象征:流尽最后一滴血意味着奉献自己的全部生命。

从被刺透的肋旁流出了最后一滴血,因此人可以看到天主的心,发现天主无尽的爱:天主竟这样爱了世界,甚至赐下了自己的独生子,使凡信他的人不至丧亡,反而获得永生(若3:16)。

世界能从天主无尽的爱中获得什么呢?

耶稣说:一粒麦子如果不落在地里死了,仍只是一粒;如果死了,才结出许多子粒来(若12:24)。

果实就是圣神的倾注,是由耶稣被刺的肋旁所流出的水的象征。

耶稣对撒玛黎亚妇人许诺的生命的活水来自天主的心。

若望庄严地结束了这部分的叙述,其中包含着很深的神学意义:他们要瞻望他们所刺透的(若19:37)。

这句话引自公元前4世纪末的神秘预言,出自匝加利亚先知书(匝12:10)。讲述了一位无辜的义人被刺透,但后来,天主使人们感到悲痛,并使那些迫害他的人真诚悔改。所有的人都忏悔,注视他们刺透的那位。他们要大声哭泣,哀悼他如同哀悼独生子,痛哭他像痛哭长子(匝12:10-11)。

谁是被刺透的人?他为何被杀害?匝加利亚先知肯定是在叙述一件当时代的悲剧事件。除此之外,我们一无所知。但在若望的笔下,这个神秘的人物就是耶稣的形象。

所有的人都要注视被钉在十字架上又被刺透的基督,承认衪就是世界的救主。十字架将要成为他们选择的标准,将会指导生命前进的方向。

耶稣被埋葬的部分(若19:38-42)与对观福音的叙述基本相同。然而,若望福音也有一些对观福音没有记载的细节。

从前夜间来见耶稣的尼苛德摩与阿里玛特亚人若瑟一起,带着没药与沈香调和的香料,约有一百斤,他们两人用香料与殓布将耶稣的遗体包裹起来,安放在坟墓里。

这个细节令人惊奇。首先,调和的香料很多,约有32.7升,而且非常昂贵。香料有点太多了,敷抹遗体一千次都足够了。

另外,香料不适合敷抹遗体,而是用在婚宴的衣服上(咏45:9)和卧室中:我用没药、芦荟和肉桂熏了我的睡床(箴7:17)。

若望这里描述的不是埋葬遗体(也没有提及用石头掩住墓门),而是在为新郎准备休息的洞房。

先知们表达天主之爱的最美妙图像是婚礼。先知们宣讲说,天主是忠信的新郎,以色列是新娘,可惜的是,以色列常常喜欢偶像的爱胜过天主的爱。

在福音中,耶稣就是新郎。衪是从天降下的天主子,为找寻迷失道路的新娘。

若望福音的开始就叙述了耶稣是新郎(若3:29-30)。

耶稣在十字架上向人证明了最伟大的爱。因为没有为比自己的朋友舍命更大的爱情的了(若15:13),这是一种迷人的爱,正如雅歌中所说:因为爱情猛如死亡,洪流不能熄灭爱情,江河不能将它冲去(歌8:6-7)。

新郎如此爱了新娘,也在等待着新娘的拥抱,新娘就是站在十字架下的新团体,若瑟与尼苛德摩是新团体的代表。

这个团体的行动充满了象征意义:不计代价地在殓布上涂抹香料,用以包裹新郎身体的婚宴礼服,就像伯达尼的玛利亚所做的一样(若12:1-11)。眼中充满了泪水,表示终于明白了天主是多么的爱自己。

园子使人记起犹大君王的被埋葬(列下21:18,26)。

在受审的进程中,耶稣被称呼为「国王」,戴上王冠――茨冠,穿上紫红袍,在十字架上成为君王。

如今耶稣被埋葬了,祂不仅是新郎,而且也是国王。

已有0人赞赏